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淮阴工学院学子对话“数字化村官”李浩:豆皮飘香里的乡村振兴突围战

2025-03-26 18:15 中国网

淮泗村,地处淮安与泗阳交界,曾因位置偏远、资源匮乏被称为“发展洼地”。如今,这个户籍人口2023人、常住人口仅580人的苏北村落,因90后村支书李浩的“互联网+”实践焕发新生。2025年3月17日,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淮泗村,探寻这位投入130万元自建直播团队的“数字化村官”如何用流量改写乡村命运。

(图为淮泗村冬冬大道全景   来源:互联网)

三顾茅庐破僵局:从矛盾漩涡到零上访村

2022年9月,在外经商十余年的李浩返乡担任村支书,迎接他的是泥泞的乡道、老龄化超80%的村委班子和30余件历史遗留矛盾。面对“软抵抗”的村干部,他立下铁规:“要么服从安排,要么辞职走人”,同步实施奖惩机制,将干部绩效与矛盾化解率挂钩。为解决信访难题,他创新“三顾茅庐工作法”——村民反映问题后,村组干部24小时内首次上门,副书记二次协调,书记带队三次攻坚,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任职两年间,该村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图为小李书记介绍乡村历年发展   通讯员  王珍 摄)

百万投资闯网路:传统豆皮的流量逆袭

“全村仅靠‘一稻一麦’,年轻人怎愿留下?”面对发展困境,李浩将目光投向非遗豆皮产业。自掏腰包组建专业团队:月薪8000元的摄影师、剪辑师,万元直播运营,3名售后客服,累计投入130万元打造600平方米直播基地。通过“村书记调解矛盾”等特色内容,其抖音账号以500余条短视频记录乡村百态,单条最高播放量破千万。

(图为淮泗村特色产业与活动   通讯员  孙帅文 张雨诺 温慧 王菲菲 摄)

IP蝶变活乡村:闲置农房撬动百万产值

随着“淮泗大集”IP走红,村庄迎来意想不到的蝶变:20间闲置农房变身豆皮工坊,百年古法技艺开发出8款深加工产品;6名90后青年返乡创立电商工作室,村集体首次实现20万元分红。更让实践团惊讶的是,村会计王立军的账本上记录着“新媒体收入”专项科目——直播打赏、广告分成等数字时代特有的营收方式,正与传统农业收入并驾齐驱。

当“Z世代”【1】大学生遇见“网感”十足的新农人,这场跨越屏幕的对话,折射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脉动。从流量变现到治理增效,从个体创新到制度护航,淮泗村的探索证明:用好数字时代的“新农具”,耕好广袤乡村的“希望田”,青春力量正在书写更有温度的乡村振兴方程式,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将进一步探寻数字化村干部在乡村振兴历程中的奥秘。(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 王珍 郭神保)

(图为团队成员和小李书记现场交流   通讯员  贺子超 摄)

(图为团队和小李书记合影  通讯员  杜欣雨 摄)

【1】“Z世代”:(Generation Z,简称Gen Z)通常指在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具体的起止年份因不同定义略有差异,但普遍认为是**1997年至2012年**之间出生的人群。他们是继“千禧一代”(Millennials,1981-1996)之后的新世代,也被称为“数字原生代”或“互联网世代”。(中国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