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安娜凯瑟莉与胡光俊:非遗守护者——织就千年蜀锦的活态传承人

2025-03-21 12:50 咸宁新闻网

古老的花楼织机正发出有节奏的咔嗒声,76岁的胡光俊坐在织机前,双手如行云流水般穿梭于经纬之间,丝线在他布满老茧的指缝间交织成一幅《百鸟朝凤》的蜀锦纹样。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他用五十载光阴将这项沉睡千年的技艺从博物馆唤醒,而如今,他与安娜凯瑟莉创始人王勇共同创立的“成都古蜀蜀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让蜀锦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深耕非遗五十载,传承使命再启航

胡光俊与蜀锦的缘分,始于半个世纪前。1975  年,18  岁的胡光俊进入成都蜀锦厂,从学徒做起。“当时织机旁都是老师傅,他们手把手教我认经纬、辨纹样。”胡光俊回忆道,“蜀锦讲究‘一梭一世界’,每道工序都容不得差错。”他从基础的“打纬”开始,历经十年磨砺,终于掌握了挑花结本、上机织造等核心技艺。

然而,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冲击,曾经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贸易商品之一的蜀锦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传统蜀锦织造技艺一度濒临失传,蜀锦成为了博物馆中束之高阁的展品。

胡光俊深知,蜀锦不能只是活在博物馆里。为了让这项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胡光俊开始着手复刻失传的古代蜀锦纹样、研究“轻量化”织造技术。他改良传统花楼织机,引入电动提花装置,在保留手工织造韵味的同时,将生产效率提升了   30%。同时,他与高校设计团队合作,将蜀锦纹样简化为几何图形,开发出笔记本、手机壳等文创产品,这些尝试让蜀锦逐渐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也为其产业化埋下伏笔。

他说:“蜀锦是巴蜀文化的基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份基因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蜀锦。”

破局传统困境,跨界合作赋能

尽管已经做出诸多尝试,传统蜀锦传承仍面临着诸多困境,蜀锦文创产品受众有限,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的蜀锦逐渐与现代消费需求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胡光俊开始探索新的传承方式,他意识到,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外界更多的合作,才能让蜀锦真正“活”起来。

2024年3月,胡光俊与安娜凯瑟莉创始人王勇的相遇,成为蜀锦传承的转折点。安娜凯瑟莉作为国内知名的高端服饰品牌,以“东方美学现代化”为核心理念。王勇在接触蜀锦后,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技艺的商业潜力:“蜀锦的文化底蕴与我们的品牌理念高度契合,但传统模式难以规模化。”

左:胡光俊          右:王勇

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成立“成都古蜀蜀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胡光俊担任首席技术顾问,王勇负责商业运营。公司定位为“蜀锦文化生态构建者”,聚焦蜀锦技术传承、蜀锦文化推广、蜀锦面料和潮流服饰及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他们的目标,是让蜀锦从“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资产”,让更多的人通过蜀锦了解巴蜀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胡光俊担任公司首席技术顾问,他将自己的织造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团队。他说:“我希望通过这些年轻人的努力,让蜀锦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他们有着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能够为蜀锦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工业化与数字化浪潮中,胡光俊和王勇先生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传统文化并不是过时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的宝贵财富。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胡光俊和王勇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保护的美好前景,为蜀锦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熹微晨光中,花楼织机仍在运转,新的纹样正在诞生。这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明的对话 —— 当古老的经纬线与现代的创新思维交织,蜀锦,这张流动的“中国名片”,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