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碳未来受邀出席“2024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会”
12月2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办的“2024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大会以“绿色低碳赋能中国制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旨在汇聚国内外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精英力量,共同探讨和分享工业绿色发展的最新趋势、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大会设置了开幕式和主论坛,以及圆桌讨论和专题研讨环节,邀请了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代表、国内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部门代表、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等共襄盛举。
领碳未来(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碳未来”)首席科学家李金贵教授受邀出席了此次大会,并在《企业绿色低碳实践》圆桌对话环节,与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代表共同探讨了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李金贵教授在对话中分享了领碳未来在能碳管理方面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其自主研发的长电捌先系统。他指出,长电捌先系统不仅具备强大的能碳管理能力,还在企业、园区、城市等不同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卓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一系统的推出,标志着领碳未来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电捌先系统是领碳未来针对当前公共机构和工业绿色发展需求,结合先进的算法和模型,自主研发的一款综合性能碳管理系统。
李金贵教授在分享中还详细介绍了长电捌先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创新点。他指出,该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能流模型、工艺流驱动模型、时序综合能流算法和动态指标评估体系,能够实现对能源和碳排放的精准监测和管理。同时,系统还构建了企业级、园区级、城市级智能化发展体系,为不同层级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能碳管理解决方案。
该系统以三个层面和四个维度为核心,全面覆盖不同应用场景的能碳管理需求。
长电捌先系统三个层面,实现用能场景全方位覆盖。
具体来讲,企业层面:长电捌先系统针对企业的具体生产流程和能耗特点,构建了精准的能碳大模型和算法。这些模型和算法能够实时监测企业的能耗、能效和碳耗情况,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帮助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园区层面:在园区级应用场景中,长电捌先系统不仅关注单个企业的能碳管理,还注重园区整体的能源布局和产业协同。通过构建园区级的能碳大模型,系统能够优化园区的能源结构,提升整体能效水平,实现园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城市层面:在城市级应用场景中,长电捌先系统充分发挥其跨领域、跨行业的优势,构建了城市级的能碳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能够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能源结构和环境约束等因素,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全面的能碳管理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长电捌先系统从四个维度出发,实现多维度优化。
四个维度详细是指,产业布局模型:长电捌先系统通过构建产业布局模型,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为企业、园区城市提供科学的产业布局建议。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能源布局:在能源布局方面,长电捌先系统综合考虑不同能源类型的特点和优势,为用能单位提供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方案。通过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实现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经济发展:长电捌先系统在能碳管理中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构建经济发展模型,系统能够评估不同能源利用方案对经济的影响,为用能单位提供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能源利用策略。
能碳双控约束模型:在能碳双控方面,长电捌先系统构建了严格的约束模型,确保用能单位的能耗和碳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要求。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的能碳管理问题,确保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在长电捌先系统的支撑下,领碳未来已经成功为多家企业、园区提供了能碳管理服务,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城市级服务也在积极推进中。这些成功案例不仅验证了长电捌先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为领碳未来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
李金贵教授还表示,领碳未来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完善长电捌先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提升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公司还将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强制性能耗限额和强制性能效限额等政策的引导下,领碳未来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企业、园区、城市提供更加优质的能碳管理服务,助力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领碳未来将为推动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李金贵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分别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美国PSU EE/CS硕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科教院副研究员。他曾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美国能源部邦纳维尔能源管理局、SKM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从事电力系统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多篇论文并拥有多项专利。他专注于新型电力系统及综合能源数字化智能化领域,是国际电力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员、美国加州注册电气工程师、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学会专家组成员,现为领碳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