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永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
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讲好生态文明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永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
本次研讨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内心和融共存”为主题,邀请了联合国及国际机构代表、国家主管部门负责人、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全球气候生态环境挑战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与实践行动等开展讨论,旨在促进全球共识的形成,推动全球永续发展进程。
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关于这场永续发展的高层次研讨会,三大亮点抢先看!
亮点一:海内外重磅嘉宾云集 共话永续发展
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解决当前和未来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而形成的全球共识和共同目标。
本次研讨会立足国际视野,放眼世界格局,汇聚了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重量级嘉宾。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联合国前常务副秘书长扬·埃利亚松(Jan Elliason),罗马俱乐部名誉主席、原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安德斯·维克曼(Anders Wijkman),“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盖伊·布拉瑟(Guy Brasseur),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原副主席、斯里兰卡总统专家委员会主席莫汗·穆纳辛格(Mohan Munasinghe)等各界嘉宾将出席研讨会,集智共谋共商,围绕永续发展分享交流。
亮点二:两场高端对话 智慧交锋引领发展
本次研讨会期间,将举行开幕式、主旨报告与高端对话以及专题研讨会等环节。
主旨报告与高端对话环节,将围绕两大专题《生态文明——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未来》和《和融共生——迈向人类文明新世代》,与会嘉宾将发表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
其中,专题一《生态文明——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未来》中,安德斯·维克曼(Anders Wijkman)、杜祥琬、盖伊·布拉瑟(Guy Brasseur)嘉宾将发表主旨演讲。
圆桌对话环节,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学术院长弗兰克·凯奇(Frank Keutsch)教授,挪威前众议院议员托雷·维茨比(Thore Vetsby),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鑫,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总干事邢雷等专家和企业家将围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挑战,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展开交流。
专题二《和融共生——迈向人类文明新世代》中,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高世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伯格洛夫(Erik Berglof),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等嘉宾将发表主旨演讲。
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霞,民建中央外事委主任、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会长曾钫,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中国文化大使、西班牙林德基金会主席林德(Alwin Linde),原克林顿气候倡议高级主管约兰‧卡斯特德(Göran Carstedt)等专家学者将围绕如何实现“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心和融共存”,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共识,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永续发展的世界。
亮点三:探讨时代之问 促全球共识
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事业进入关键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战争冲突、逆全球化等使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本次研讨会的另一个亮点,则是在研讨会期间,围绕永续发展,分领域分主题讨论,将思想碰撞走得更深更实。
19日下午的永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将围绕面向气候变化的能源和经济系统转型、生态文明社区探索与实践、海洋海岛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以及人工智能与永续发展未来等五大主题展开交流,探讨多个领域的永续发展,并在10月20日介绍研讨交流新发现。众多国际国内机构、知名企业代表将参加专题交流。其中比亚迪集团作为大会战略合作伙伴将参会展示交流,并提供会议官方用车。
从开幕式到主旨演讲,研讨会将从圆桌对话到专题探讨,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讨论时代之问共谋发展,共话永续发展凝聚共识!(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