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电商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

2024-07-17 16:24 咸宁新闻网

7月8日至10日,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文化传承,点亮乡村”调研团赴宣城市“宣纸之乡”泾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围绕宣纸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电商的协同发展,探寻乡村振兴之路的关键所在。

问卷走访村民,调研宣纸传承

7月8日下午,调研团对泾县李园村、五甲里和丁桥村周围的村民进行了走访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地村民对宣纸非遗文化传承一致持有高度认同感,也了解到宣纸传承尚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年轻传承人、传承人工作强度较大等问题。此次问卷调研为团队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初步见解和指引方向。

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摄影:力物学院 宋宇轩)

参观革命旧址,感悟革命精神

7月9日上午,调研团前往新四军军部旧址,先后参观新四军战斗指挥部、生活区以及革命遗物等展示区。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叶挺、项英等革命先烈的事迹,使团队成员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到当时的革命生活。

向叶挺将军雕像敬礼(摄影:力物学院 赵研)

走访淘宝村,探索电商融合

7月9日下午,调研团走访了安徽省首个“中国淘宝村”——李园村,开展了一系列电商经验交流活动。李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双斗斗通过当地企业发展案例向团队介绍李园村将电商与传统手工艺有效结合的模式。走访活动结束后,调研团队与李园村团支部书记包亮蕾进行座谈,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文化传承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会上,调研团成员相继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一致认为李园村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电商为动力,正在谱写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座谈会后,举行“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

在夕阳的余晖中,调研团前往丁家桥镇小岭村的主干道——小岭路。小岭路以其深厚的宣纸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路域景观,荣获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的美誉。“美丽公路+乡村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小岭村的宣纸文化知名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岭路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纽带,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保护和弘扬了宣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美丽的农村路,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领着小岭村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探访宣纸工艺,感受文化魅力

7月10日上午,调研团走进泾县丁家桥镇的宣纸产业园,开启对传统宣纸工艺制作的探索之旅。在园内负责人的引导下,成员们知晓了宣纸产业园的全貌,并逐步了解宣纸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制作历程,亲手触摸宣纸的原材料——青檀树皮,对宣纸的制作工艺有了直观感知。宣纸制作的六大工艺流程和108道细分工序,其中捞纸、晒纸和剪纸等关键步骤均由手工完成,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展现了工艺师傅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观宣纸产业园(摄影:力物学院 宋宇轩)

7月10日下午,调研团前往三希堂线装文化园实地参观。在传承人张师傅的带领下,成员们亲眼目睹了宣纸的精细制作过程以及线装书籍的装订流程。折页、裁剪、压平、配页、齐栏、包角、扣面、打孔、穿线、贴签条、成检,这十一步线装环节中,每一步都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蕴含着古人无尽的智慧,展现了艺术宝库的不朽魅力。

与宣纸文化传承人合影(摄影:力物学院 赵研)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力物学院非遗文化传承调研团迈出校园,深入泾县的乡村,以泾县的文化底蕴为现实教材,亲身调研并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挖掘泾县在宣传非遗文化和电商发展方面的独到之处,更在这一过程中将个人梦想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展现新时代青年的风采和力量,让青春之花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作者:高勇

指导老师:郑迪迪(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