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创,共话未来 | 复旦大学EMBA这场科创主题班会不简单
近日,以“科技创新、赋能未来”为主题的复旦大学EMBA2023级跨班级科创联谊主题班会举行。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校友围绕医疗、新能源以及数字经济三大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同学们分享各自的真知灼见和行业洞察,互相启发,共论未来。
医疗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创新已成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医疗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新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乔梁、浙江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家骅,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器官捐献办公室负责人郭晖围绕借助科技创新推动医疗板块的转型升级等议题展开了交流探讨,为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郭晖认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关键技术难题的解决、创新研究平台的建立、科创成果的转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表示,在医疗行业的革新进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聚焦临床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创新,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平台和激励机制,从而为科研工作者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医疗机构更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合作,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真正为患者带来利益。
俞家骅坦言,大分子生物药的问世改变了很多疾病的治疗现状,但大分子生物药过去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昂。如今,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近10年的努力,研发成功了很多生物类似药,与进口药具有同样的疗效和品质,解决了基本的生物药国产替代问题,相关治疗费用也大幅降低。但在生物药的原创方面,我们大多还停留在对国外创新药的模仿性创新阶段,缺少基础研究的支撑。虽然医院和高校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但真正和产业界的结合转化又相当有限。
对此,俞家骅认为要打破中间壁垒,让高校、医院、教授、企业在基础研究阶段充分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转化、让有价值的基础研究都具备科创属性,由此才能研发出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生物创新药。
伴随科技发展, 中国医疗一直在持续创新中前行。乔梁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驱动,也就是由临床的痛点带来技术或服务的改变;二是外部驱动,大多是由科技改变带来技术驱动型创新,因为科技让前沿的医疗技术具备了可行性。当前我国医疗改革的目标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落实到路径上就是三医联动,即让“医疗、医药、医保”联动起来。
他指出,医疗创新不是单体的创新,而是需要一整套解决方案。所以医疗创新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用最优的方案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这也符合国家的医改政策,目的正在于解决不同区域医生资源不均的问题,缓解医保资金的不足。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休戚与共”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经历了多年发展后,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到革新与转型的阵痛期。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仰曙明,苏州聚之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蔡敬荣,以及浙江晶科储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梁亚东共同就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交流。
在仰曙明看来,新能源汽车目前处于风口期:2017年到2022年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54.7%,销量从77万量增长到680万辆;2023年预计销量为900万辆,预估到2027年销量将达到1800万辆,未来5年的平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保持在18.8%。车型也从最初的中高端车型到小型、微型车,再到今年回归以A级、B级车型为主。同时,由于里程焦虑,混动车型大放异彩,2023年的市场增量主要集中在头部车企,行业内卷严重。
在此基础上,仰曙明指出,当前车企和电芯厂都可以做pack(新能源车电池包),但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的话语权较弱。不过其优势在于专注于细分行业积累技术优势,灵活度高,项目落地速度快;同时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由技术领先延伸到成本优先,从而能体现出性价比的优势。
梁亚东指出,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具有共同点与关联性。新能源一般指去碳化、零碳化、非碳化的非常规能源;新能源汽车则是以去碳化、零碳排等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驱动的来源或能量补给形式。未来,新能源汽车会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网联合、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新能源结构的能源形式与新能源汽车的结合才是全过程、全流程、零碳排的绿色发展模式。
同时他也谈到,新能源作为新兴的储能行业,目前还不完全具备经济性,仍处于政策驱动阶段。但随着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推动,储能产业将在未来能源转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将最终实现市场驱动与需求驱动的商业模式。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化、数据化、数字化也将成为储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一部分。
蔡敬荣则谈到,让光伏行业揭掉“廉价”“低质”“掠夺资源”的标签、树立全球化形象,这是对中国企业的挑战。但机会也随之而来:国际化倒逼中国企业从中国造、全球卖转变为全球造、全球卖,短期内可以避开地缘政治、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长期看能够建立更好的生态,使中国的资本、技术、产业真正参与全球的能源转型。
他进一步指出,具体到跟踪式光伏支架和漂浮式水上光伏领域,中国企业具有品控和成本优势,市场渗透率不高,海外市场空间大,进可攻退可守。伴随“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的光伏系统连同光伏跟踪支架和漂浮系统可以整体打包“出海”。未来,中国企业还需进一步提升品牌力,进行全球供应链整合,并结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系统性提升光伏系统的解决方案。
数字经济 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在“科创兴国”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层出不穷。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50.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到41.5%。对此,上海中汇金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侯伟、华宝基金总助王晓英、字节跳动飞书地区负责人惠玮、以及中科曙光营销总监李正宇共同就数字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享了各自的洞察。
侯伟指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两大路径。“数字产业化”主要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数字化”则主要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线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数字经济的未来演进方向。
他进一步谈到投资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首先是一把手、二把手工程;其次是流程的梳理固化与优化,投资机构流程可用“融投管退”四个环节概括;再次,目前数字化更多的是“术”和“器”。工具虽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无法代替人类进行投资决策。因为投资最重要的是投人,而对人的判断属于“道”的层面,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作出研判。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在于“两网一化”,即产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和数智化。
王晓英认为数字经济当前已经发展到了“数实融合”的新阶段,同时基金行业也在谋求数字化转型,但最核心的不是技术,而是价值重塑。过去很多基金公司都秉持卖方思维,很难顾及客户体验。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容易造成基金赚钱而客户不赚钱。如今,基金行业都在尝试做智能投顾,将自己和竞争对手的最好产品打包组合,通过AI测算,为客户量身定制。
王晓英指出,如果能够转型成功,整个行业的价值观也将由此改变:一是不再以公司产品盈利为中心,而是以为客户投资盈利为中心;二是将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大家互相抱团取暖。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则需要“软硬兼施”:在硬科技上让AI与高端制造相结合,在软科技上让AI与内容生产相结合。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基础设施是最大的投入。李正宇指出,为应对“卡脖子”难题,国家推动关键技术国产化,以信创国产替代作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信创产业即自主知识产权,是实施国产化替代的核心,涉及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四大类。
李正宇介绍道,在IT基础设施方面, CPU芯片此前一直被INTEL和AMD垄断,但随着信创市场的蓬勃发展,中科曙光控股的海光信息投入国产CPU的研发生产:从2018年量产的海光一代到2023年发布的海光四代,性能提升明显,软件适配良好。而海光的CPU产品深算系列则兼容国际主流商业计算软件和人工智能软件,也是国内唯一能支持全算力精度的CPU芯片。
惠玮在分享中谈到,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前景广阔,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想要使数字化转型获得成功,需具备九点要素: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战略、高层领导的支持、优秀的数字化人才、合适的数字化技术、合理的数字化规划、开放的企业文化、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充分的风险管理、以及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为此,很多企业开始设立首席信息官,甚至是首席数据官,因为数字化转型绝不是纯技术导向,一定要配合组织管理的变革,责任到人。
面向未来,惠玮认为AI在垂直行业中的创业机会一直存在。因为在垂直行业训练和应用AI会具有一定的“门槛”,并由此孕育出创造“独角兽”的新机会。
在本次以科创为主题的班会中,复旦EMBA2023级同学们展开跨班级跨行业联动,在深度对话与交流中更新了自己的认知,吸取了不同行业在科创时代的创新经验,切身感受到复旦大学EMBA“君子以同道为朋”的精神。在复旦大学EMBA的平台上,同学们通过班级参访、私董会、行业协会等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互通有无、互为师生,高效实现思想与视野的更新,让自我蜕变具备了更多可能。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