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实集团:以产业发展“活水” 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9月的南疆,秋意盎然,大地斑斓,到处一派丰收景象。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的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迎来了项目公司党委挂牌成立的重要时刻。
时光回溯到8年前:2015年,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实集团”)与新疆前海集团、东莞以纯集团合资成立项目公司,在新疆地区启动100万锭纺织项目建设。至2020年6月实现100万锭规模全面达产,成为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投资额最大的产业援疆项目和新疆单体最大的100万锭纺纱项目;至2023年8月,项目累计生产各类纱线66.4万吨,销售纱线6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拥有员工4272人,其中汉族员工735人,少数民族员工3537人。
从南疆大地的一片戈壁荒地,到月产月销万吨棉纱的现代化纺织工厂;从不会讲普通话、不愿意进工厂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到普通话流利、技术一流的现代产业工人;从田间地头、收入单一的家庭境况,到住新房、买小汽车的生活品质飞跃……
作为广东省及东莞市的援建国企代表和援疆项目公司的控股方,8年来,东实集团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将产业援疆与富民兴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有机结合,以产业发展“活水”,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面向未来,东实集团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贯彻落实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广东省及东莞市援疆工作任务部署,持续深入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援疆,推动构建体现新疆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以产业援疆为依托带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开创援疆工作新局面、取得新成果。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想来这里上班的人太多了”
来自英吉沙县的麦尔古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里有三个妹妹和80多岁的奶奶,家境困难。2018年12月来到东实集团援疆的纺织厂工作后,她通过公司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能熟练操作机器的后纺车间教练员,月均收入超过5000元。
收入的提高,让像麦尔古丽的很多家庭生活困难问题迎刃而解。“我的大妹在兰州读大学,二妹在广东读高中,原来家里收入微薄,生活比较困难,现在两个妹妹的生活费都由我提供;去年,我攒钱给三妹开了间蛋糕店,实现了她的梦想;我的奶奶80多岁了,我的两个孩子还小,他们都需要加强营养,每次休班回家,我都会给老人和孩子买他们喜欢的东西。我的家里人和亲朋好友看到我的变化都为我竖起大拇指。”麦尔古丽自豪地说道。
师徒结对现场教学
在东实集团的援疆纺织厂,有3000多名少数民族青年,像麦尔古丽一样从田间地头、锅碗炉灶中走出,成为了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正如另一名少数民族员工麦尔哈巴·如孜所说:“这里环境优美,收入高,吃住、学习均免费,还补贴住房水电费,我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
但一开始,企业想要招聘少数民族员工并不容易。为此,公司经常与周边各乡镇党委、政府保持密切互动,通过乡镇党委、政府去给乡镇的年轻人及其家人做工作,邀请家属到厂里实地参观,打消他们的顾虑;随着入厂的员工越来越多,公司又定期联合乡镇干部召开视频会议,请他们帮助做好员工思想工作。部分周边乡镇如果有超过50人以上的人员在厂工作,公司则邀请这些乡镇派驻干部,常驻企业协助人员的管理,及时关注员工的思想,做好员工的服务保障。
来自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的祖力皮亚·阿不力克木就是一名派驻企业的带队干部。作为连接企业、村委会、员工家属的桥梁纽带,她在积极做好员工思想工作的同时,也见证了企业发展和工人们的变化。她说:“我们乡有800多人在这里工作。大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买小汽车、买房的人也很多,乡里想来这里上班的人也多。”
近年来,东实援疆纺织项目累计带动周边地区4200多人就业,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超过80%,员工月收入4000—6000元不等,远高于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在东实援疆纺织项目的直接带动下,当地2300余人脱贫致富,实现“一人入企,全家脱贫”,为喀什地区和三师图木舒克市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稳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部分贡献。
工作稳定,收入丰厚,少数民族员工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得到提高。几年前,纺织厂大门口仅停有十多辆轿车,现在员工口袋鼓起来了,家里盖起了新房子,还买了小轿车。如今有1000多名员工开着轿车来上班,大门口车辆排起长龙,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已有1000余名员工都开着轿车来上班,公司门口停满了轿车
“交流更顺畅了,工作效率也更高了”
东实援疆纺织厂是个多民族员工组成的大家庭,如何减少语言的障碍,是横在企业面前的第一道难关。“2017年5月,我刚入职到公司的时候,只能听懂‘你好、谢谢’这两个词语,跟同事的沟通十分困难,学习各种专业挡车技能也很困难。”来自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的青年阿娜尔汗·则拉普说,不久后,听说厂里开设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有专业老师教学,她立即申请参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阿娜尔汗·则拉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当地简称“国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流利地用国语与同事交流,也能很快地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如今,她已成为粗纱工丙班班长的左膀右臂,也是师傅眼中最好的徒弟。“学习国语后,不同民族员工间的交流更顺畅了,我们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阿娜尔汗·则拉普说道。
阿娜尔汗所说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是东实援疆纺织厂在广东援疆前指驻三师图市工作队的帮助下,于2016年建立的南疆地区最大的企业国语培训班。自开班以来,由最初只有一个班60多名学员发展到如今的20多个培训班2600多名学员。
培训班依托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系统》课件,同时结合企业生产管理专门用语和员工日常生活用语实际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公司还经常播放电影、教唱普通话歌曲、举办卡拉OK比赛等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帮一一对红”的方式,把普通话学习融入员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员工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比学赶超的氛围越来越浓,出勤率平均在99%以上,考试及格率在80%以上,2300名学员经过考评合格后结业。如今的纺织工厂,越来越多如艾皮则古丽一样的少数民族员工,从听不懂国语到会讲国语、会唱普通话歌曲,各民族员工可以畅快地交流。
为做好员工培训,公司组织了每两年一次的内部培训师选拔与评级。入选的人员,既是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师,又是企业的后备人才,有力推动了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提炼、推广与传承。
2022年,公司还与喀什大学签订横向课题协议,聘请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研究生担任国语老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为提高国语教学覆盖,公司还在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试点开展国语第二课堂,现有培训学员520人,让国语课堂走进员工的家乡。
“未来,我们还将尝试针对汉族员工开展维吾尔族语言培训,让感兴趣的汉族员工,也来学习维吾尔族语言,进一步加深各民族员工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东实集团援疆项目负责人介绍。
“以少数民族员工为主的基层技术骨干成长起来了”
对于受东实集团委派、长年驻扎在援疆纺织项目的员工来说,尽管8年奋战,其中艰辛一言难尽,但提起公司快速成长的少数民族员工,他们眼里充满了欣喜和自豪。
“我们一开始引进招聘了一批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但现在,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基层技术骨干已经成长起来了,且相比同行,企业的人才结构年轻化优势非常明显。”东实集团援疆项目负责人介绍,“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员工,我们对东实援疆纺织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东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波(右)深入纺纱车间调研
这些原本缺少技术基础的少数民族员工,是怎样快速成长为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现代产业工人的呢?伊合帕莱姆·赫力木的经历给出了一份答案。
今年23岁的伊合帕莱姆·赫力木原本高中学历,于2018年应聘来到东实的援疆纺织企业工作,成为一名细纱车间挡车工。通过公司的技能培训和自身的刻苦学习,短时间内,她全面掌握了接头技术,开始独立工作。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提升,她相继在2021年、2022年获得春季、秋季运转操作技能比武一等奖,且连续打破纪录,成为老员工中的佼佼者。同时为了提升自我,她还报名了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人大专。因表现突出,2023年3月份,她被选为后备人才,跟着细纱车间主任谢梅学习,多次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中高端技能培训,并于3月份代表公司参加了自治区纺织和服装行业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细纱工)决赛。凭借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伊合帕莱姆·赫力木在8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颁发的二级纺纱工技师证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和服装行业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细纱工)第一名获得者——伊合帕莱姆·赫力木
伊合帕莱姆的经历,是成百上千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员工的成长缩影。近年来,东实援疆纺织企业在广东援疆前指的领导下,公司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在“三个重点”上下功夫(即重点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培养一批骨干人才,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问题,重点培养一批少数民族产业工人),培养、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和科研技术人才。
在这里,员工成长的方式渠道多种多样。仪式感满满的“结对子”“拜师傅”让新员工学起来有“搭子”,老员工的经验有传承;隔三岔五的技能“大培训”“大比武”活动,让公司内部充满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大家学起来有动力、有劲头。
为了更好地帮助员工成长,企业内部还建立了商学院,为所有员工提供内部培训师成长通道、技师成长通道、管理人才成长通道、技术人才成长通道、学历教育成长通道、商学复合型人才成长六大成长通道;2019年12月,公司又与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校,把大学搬进了工厂,把教授请进了车间。
目前,企业参加学历提升班员工98名;从企业商学院毕业的员工70多人,均在企业各公司承担重要岗位;学院总裁班、商学班、骨干班、电工班在读学员有80多人。
不遗余力的培养培训,使公司内部涌现出一大批如伊合帕莱姆一样优秀的少数民族技能人才、管理人才。截至目前,公司共培养少数民族产业工人3537名,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250多名。2022年,公司荣获由自治区总工会颁发的“全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最佳实践单位’称号”。
“我真切体会到党给了我们美好生活”
在个人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伊合帕莱姆·赫力木还于今年4月4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真切体会到党给了我们美好生活,这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先进的组织,也向往成为它的一员。”她在入党申请书中深情地写到。
伊合帕莱姆的成长着实令人欣慰。对于东实集团的援疆人员来说,他们最大的成就感,不是建起了一座设施设备一流的现代化工厂,而是培养的一批以少数民族员工为主的现代产业工人,带来了数千位少数民族同胞个体命运的改变和数千个贫困家庭的脱贫致富。
而最让他们有成就感的是,八年来,他们切身感受到身边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同胞,经由东实援疆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工作生活经历,在思想和情感上发生了显著蜕变。
截至目前,公司新成立的党委下属有党支部4个,党员81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35名,占党员总数的43%;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13人,其中少数民族25名。
各民族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生活上深入交流、彼此照顾,缔结了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谊。来自陕西的班组长周盛勇介绍,他曾经带过7个少数民族员工,刚开始交流都很费劲,时间一长交流起来就顺畅了。现在,他经常被同事邀请到家中做客,一起喝点酒、聊聊天,就像亲兄弟一样。
公司内部举办的员工生日会
工作之余,公司每年还组织开展200多场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篮球赛、合唱团、诗文朗诵会……都有各民族同胞矫健的身影和嘹亮的歌唱声、读书声。“近年来,公司通过组织员工参加‘党政军警兵民企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爱我中华’诗文朗诵比赛、‘我和我的祖国——时代新人说’演讲比赛等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员工多做民族团结的事、多说民族团结的话,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各族员工的集体观念、团结意识、爱国情怀。”公司党群事业部负责人介绍。此外,公司还每年评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6名、民族团结示范车间12个,企业的凝聚力、团队竞争力也明显增强。
职工篮球比赛
各民族员工因工作而缔结的情谊,在下一代身上延续,在悠长的岁月中绽放。在东实集团的援疆企业,有100多名少数民族儿童,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在这里工作,而被安排在就近的粤兵学校上学,与兵团汉族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每天清晨,公司安排的校车大巴,将孩子们送到宽敞明亮的新学校,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此外,还有14对由不同民族成员相亲相爱后组建的新家庭,他们的结合,正是各民族同胞基于共同的工作生活,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自然而然绽放出的绚烂花朵。
公司购买校巴车免费接送员工子女上下学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向好,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持续开展,各族员工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蝶变,对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日俱增。
企业也因此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各项荣誉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东实集团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东实集团的援疆企业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职工之家”“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棉纺织行业营业收入百强企业”“非棉纱产品营业收入四十强企业”“粘胶短纤纱产品营业收入三十强企业”等荣誉称号。
东实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彭光顺同志代表东实集团领取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牌
民族团结发展,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面向未来,东实集团将进一步践行国有企业使命担当,持续深入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援疆,推动构建体现新疆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以产业援疆为依托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交流交往交融,有形有效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奏响新时代民族团结发展之歌。
(为保护员工个人隐私,文中部分少数民族员工的名字为化名。)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