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再谱华章 农业创投方兴未艾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再到提质增效的智慧农业。农业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引发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农业的跨越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今年8月,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2022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召开,展示并回顾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聚集农业科技创新力量,谋划和部署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探索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之变:亮发展成果,拼硬核技术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2022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聚焦现代种业、智能装备和绿色低碳三大核心领域,设置了三大主题展示专区,展览展示了185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
交易活动户外展区入口
肾脏病人食用的专用功能型稻米、像收麦子一样收的玉米、大豆“全能选手”、逆境中的高产小麦、好吃又好“喝”的胡萝卜、吃着香的硒都黑猪、纯正中国血统的“瘦肉鸭”、自主培育的“快大鸡”、长得快的国产“高繁虾”、双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基因编辑技术……
以及“山农48”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来自广西一个县级甘蔗研究中心的甘蔗新品种,创造了国内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记录。
在现代种业专区,这些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14家企业与22家科研院校常年研究攻克的现代种业科技成果,市场反响良好。
科研单位成果集中展示
现场使用手机扫描种子包装袋的二维码,就能在种子追溯系统显示相关追溯信息,根据性状产品,查询防伪信息,直观展示从授权、生产、包装、物流、渠道、到农户的全链路追踪情况,有力保护知识产权。
这一种子追溯系统是由生物育种产业联盟共同打造,用于生物育种产品追溯。据了解,生物育种产业联盟是由国投创益公司牵头,联合生物育种龙头企业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北京粮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成立,秉承创造价值和分享价值的理念,协助国家部门统一管理,促进国内生物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推动行业的快速、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生物育种产业联盟展板
作为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企业是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玉米和大豆一体化控草是限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关键技术难点。大北农生物研制的大豆和玉米生物育种技术产品具备耐除草剂特性,可以破解这一难题,助力玉米大豆种植升级。
“这既是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强劲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任务、社会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企业的神圣使命。” 大北农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邵根伙说。在2022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上,大北农签约玉米和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项目。
大北农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邵根伙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渐次兴起,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普及,现代农业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解读,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健康农业的蓬勃发展,将彻底改变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和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生产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保护环境,农业业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正在转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本次活动中,绿色低碳专区涵盖14个科研院校的22个成果,包括旱地农业节水、减肥增效、绿色农药、土壤和农膜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成果。
绿色低碳专区
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先正达集团长期致力于低碳与可持续农业,打造了中国领先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模式)。先正达现场展示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模型,既能使规模种植农场降本增效,又能满足低碳、节水减肥公共管理需要,已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先正达集团中国展区
而在智能装备专区,由赵春江院士、李天来院士团队加持的“黑”科技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温室果蔬采摘机器人、畜禽舍防疫消毒机器人、北斗导航果园巡检无人车、食用菌自动采摘机器人、水产养殖精准化智能投喂系统等等,总计展示了7家科研院校、4家代表性企业研发的23项智能装备科技成果,体现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先进发展水平。
智能装备专区
本次活动还设立了“现代种业”“智能装备”“绿色低碳”三大路演专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项目同台竞技,吸引8万余人次参加线上投票,行业专家、企业家和创投家组成线上线下评审团,遴选了广州极飞科技农田多功能作业机器人、上海农科院黄鳝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29个具有投资潜力的农业科技创投项目,后期将进行长期跟踪孵化,接受专家与市场检验。
项目路演合影
路演活动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易的平台,也为各参会主体带来多方面的收获。路演活动评委,艾格农业、艾格资本董事长、投资人黄德钧认为,“这次活动为同行业上下游创业企业、产业公司建立联系,促进了投资人和项目方的交流,让创业公司、人员之间能够充分交流。”
活动汇聚了各方优质资源,坚持市场化导向,以转化交易为目标,促进研发与科企的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科技之力:保粮食安全,促产业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人扛牛拉”、“靠天吃饭”到“机器换人”、“旱涝保收”的历史性转变,从依赖高投入、高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绿色友好的发展方式转变。
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经济循环,也需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只有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才可能实现产业兴旺,构建新发展格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8月25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农业科技盛会,是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农业科技创新力量的全面动员,更是对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部署。
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会议提出,要坚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加快培育重要农产品优良品种,研发推广适用农机具和现代农业投入品,提高现代化设施种养水平,创新推广现代耕作技术模式。
在全国农业科技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展区现场,220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240马力智能无极变速拖拉机、智能化低碾压再生稻联合收获机等装备十分醒目,这些智能农机高达2米有余,已能替代人工下田干活。还有全自动钵苗蔬菜移栽机,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植物工厂小麦育种加速器,可缩短2/3的生育期,实际生育期只需68天。以及中国农科院历时43年杂交选育而成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生产性能和综合品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室外展区成果展示
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12年到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6.1亿吨提高到6.8亿吨,良种增产贡献率由45%提高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57%提高到72%。
手中有粮,方能心中不慌;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
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主席、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要以技术创新实现每年节粮1%的目标。“今年,集团预计生产3000多万吨饲料,需消耗约2400万吨的粮食。”新希望集团计划从育种、配方、数字化升级等三大方面,实现每年节省24万吨粮食的目标。“一年节约的粮食相当于节约了50多万亩农田,5年即250多万亩农田。”刘永好说。
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主席、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学家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成功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高淀粉玉米”等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开发出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全面推进科技支撑粮食丰产增效,每年有2万项次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运用于粮食主产区,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万亿斤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产业兴。
《2022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以下简称《需求》)的发布,为农业农村科技如何围绕国家目标破瓶颈,立足产业问题做创新指明了方向。
《需求》面向农业农村部属技术推广单位、各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找准产业技术问题,凝练行业重大需求,梳理企业科技“卡点”,对951条需求信息归纳分析、凝练遴选、咨询论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加快机器换人、促进数字应用”“支撑生态文明,引领美好生活”,提出三大清单,精心遴选了38项重大技术需求。
《2022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发布
这些重大技术需求深挖粮食生产潜力,紧盯我国种源“卡脖子”攻关、粮田“命根子”夯实,技术绿色化供给、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前沿热点、生产一线痛点,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创新主体揭榜挂帅,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走进生产车间,最终转化成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创新像一棵大树,技术研发场景是根,产业应用场景是枝干,商业运营场景是叶是果,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
本次活动还为农业科技投资提供指引,发布了《2022农业科技投资图谱》,形成了15大类60项评估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科技细分领域定义及发展概要、全球农业科技投资数据解读、农业科技投资趋势解读、农业科技政策建议等。
图谱素材逾百万字,覆盖了数千条数据,访谈了数十位在产业中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聚焦14个农业科技投资的热门赛道,提出了投资重点和方向,是行业“风向标”与“指南针”。
《2022农业科技投资图谱》发布
开放之举:搭数字平台,育交易生态
农业科技一度面临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大量科技成果无法从实验室走向企业、走向市场。打破阻碍,拆掉“藩篱”,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关键在成果转化和推广。
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导下,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携手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汇聚各方优质资源,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金翼交易服务云平台。
交易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据了解,该平台坚持市场化机制,紧紧依靠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大主体,以打造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为目标,推动转化交易,探索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金翼云平台寓意是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科技注入金融的力量。平台将引导政府、科技园区、科研院校、企业、产权交易所、律所、科技孵化器、金融机构等创新服务主体入驻,通过会员注册、价值评估、需求对接、交易撮合、企业孵化等为大家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专业服务。
该平台包括新闻动态、基础大数据、转移服务、项目路演、价值评估、挂牌项目、交易留存、签约服务等功能,基本涵盖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
金翼技术交易服务云平台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重点打造线下交易活动和线上云平台两大品牌,用两年时间探索,实现常态化运营,打造一个国际一流、永不落幕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服务平台,孵化一个技术交易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生态。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起云涌。农业科技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需求前所未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的引领支撑作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新时代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要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走出新路子,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注重研发应用一体化推进。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致辞
本次交易活动采用市场化机制、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方式,联通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等创新主体,打通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商业运营等创新场景,融通科技、产业、资本等创新要素,有效构建多场景、多主体、多要素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名义对新兴经济体进行技术封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
近些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等系列因素带动下,农业、农村成为投资“热土”,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驱动型投资增长显著。
据统计,交易活动广泛征集了700余个具有孵化潜力的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大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化,签约项目600多项,100万元以上的138项,总金额突破120亿元。
从交易主体看,科研院所依然是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保持着旺盛的需求;从交易结构看,品种和技术权的转让、许可成为重点,技术服务的市场需求旺盛,股权投资潜力巨大;从交易规模看,交易标的成交额度在1000万元以上的接近一半。
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未来之势:聚优势资源,迎行业风口
从农业资源和要素结构趋势变化,理解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是理解农业科技创新趋势的前提和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稻谷主要出口国越南、印度等均收紧了大米出口,乌克兰、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等国均对重要农产品加强了出口管制,即因重大事件爆发可能让食品贸易戛然而止,食品消费主权化深入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变得愈发丰富并远离短缺,消费者获得了食品有效的数量供给后,开始转向对农产品的品质化供给需求,食品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消费者食品主权不断深化,追求品质、安全和健康的食品渐成潮流。换言之,国家宏观层面要求推进国家供给安全,消费者微观层面要求品质安全,都推动食品主权时代的全面形成。
实际上,农业科技智库AgFunder日前发布的全球食品科技公司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农业食品科技公司的投资同比增长34.5%、达305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与全球经济衰退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追求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和提升农产品品质技术,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长期趋势。
和国际形势趋同,农业科技正逐渐走上国内一级市场的风口,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2019-2021年我国农业领域的资本投资规模分别为303亿元、325亿元和364亿元,从2021年开始,投资规模呈现加速态势。
本次交易活动邀请了近50位知名院士专家、企业家和政府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指出农业科技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风口。
“2022上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农业科技领域的投融资额占比仍在提升。”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总经理李湘海表示,农业科技细分领域众多,金融资本挑选投资赛道时主要面向农业生产的主战场,重点投资那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环节。目前资本市场的热点集中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生物技术、未来食品制造等领域。
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总经理李湘海
农业科技吸引金融活水浇灌这一片沃土,助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融资事件776起,融资金额1312亿元。
“我国本土农业科技企业自身实力相对较弱,需要长期资本的投入。”国投集团总裁助理兼国投创益董事长王维东表示,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明确了以农业科技为核心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积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国投创益在农业科技相关领域已投资81家企业,投资金额155.74亿元,国投创益将继续加大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投资力度,发挥基金引导带动作用。
国投集团总裁助理兼国投创益董事长王维东
农业科技政策作为政府调节农业科技活动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引导各创新主体和投资主体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对于扩大农业科技投资规模,深入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毛世平建议,要设立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农业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农业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完善加计扣除政策。
随着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人才供给愈加充分、应用成本不断降低,未来十年,以移动互联网、AI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有机会深入渗透到农业领域。创新工厂合伙人张丽君表示,科技型创业投资机构优先选择从产业角度出发痛点强,亟需人工替代,市场规模相对大的领域。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总经理万毅认为,科技发展与金融创新一直都是并行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历史的重要科技革命,在引导、转化、推广过程中,均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演化,演进和创新。
圆桌论坛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自2012年设立以来,总投资40亿,投资农业产业20多个项目,其中有很多个项目都涉及到农业科技领域,覆盖到农业科技的方方面面:共同推进种业科技领域的投资,投资国企混改在动物疫苗,推进基因工程技术在动物疫苗中的应用,布局食品添加剂和生物基新材料业务。
在政策与资本市场的驱动下,农业科技领域已成为创业投资的一片热土、一片希望的田野。
科技与农业的融合,最具创造力。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将迸发前所未有的活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正阔步前行。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