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陇上神泉 书画通渭 ——甘肃通渭县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举行

2025-04-18 15:53 中国发展网 记者王斌

摘要:通渭人钟情书画,这份热爱早已融入血脉。

通渭县委书记邵鹏为文旅推荐官颁发聘书 王斌摄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王斌报道 邀四方宾朋“品通渭书画、享陇上神泉、访红色圣地、游耕读人家”。4月18日上午,甘肃通渭县举行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宣传展示通渭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潜力,促进文旅事业繁荣发展。

推介会通过视频连线和现场推介的方式,看名家挥毫泼墨,赏百姓斗室藏珍;体验农忙归来的老者提笔成诗、稚童临帖习字的耕读雅趣;感受温泉氤氲,水疗康养;重温红色历史,触摸岁月温度。

推介会上,通渭县委书记邵鹏为文旅推荐官颁发了聘书。

通渭县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现场 张赛摄

       品通渭书画:翰墨本生香

“我的故乡在陇中通渭。从汉代的歌赋、唐宋的诗词到明清的儒墨,再到当下的民风民俗及‘书画现象’‘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真实写照了这片热土上悠久且长远的书画情怀。”是甘肃画院院长、三级教授,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郭殿声推介通渭时说的第一句话。

通渭人钟情书画,这份热爱早已融入血脉。

在这里,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无数书画人才,也让通渭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文化内涵,被学术界称为独特的“通渭现象”。

“呼儿童莫错过一犁春雨,愿子弟早博得万里春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无论是厅堂楼阁,还是寻常百姓家,都能看到悬挂的书画作品。

目前,全县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其中中国美协会员16人、中国书协会员53人,省美协会员127人、省书协会员146人;有文化企业106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书画经纪人2600多人,在县外经营画廊280余家,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兰州等地建立了联系基地。

2025年,通渭继续深化“政府支持、群众共创”和“书画+产业”的发展模式,计划实现书画产业链总产值突破7.5亿元,新增书画创作人员500人,新增文化企业5家。

       享陇上神泉:浴饮亦康养

在陇中地区的通渭县城西南4公里处,有一流淌千年的温泉。

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南溪,东北流经平襄县故城南。”文中的“平襄县”即今通渭县。

经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定,通渭温泉水直接汲取自地下约200米深处无污染岩层,保留深层温泉的绝对天然品质,恒定水温113℃,自流至地表仍保持53.9℃。

“泉水中偏硼酸达到医疗价值浓度,温度达到医疗热水水温要求,对银屑病、湿疹、神经痛、风湿病、关节病、脉管炎等各类疾病及皮肤瘙痒有独特疗效。”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主任治疗师、硕士生导师刘建华推介温泉时说,水疗康养成为全球健康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而康养产业是资源依赖性很强的产业,通渭温泉水质优、水温宜、水量大,发展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刘建华说,通渭温泉富含32种元素和化合物,其中锂、偏硅酸、锶、溶解性总固体四项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界限指标,氟、偏硅酸、氡达到命名矿泉水浓度,是含氟、偏硅酸的硫酸钠泉(弱碱性低矿化度中温温泉),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

2025年,通渭县依托温泉得天独厚的优势,投资18亿元分步实施打造西北首位温泉康养基地,科学融合温泉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医疗资源,全力助推温泉旅游和医养康养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彰显“享陇上神泉”文化康养品牌的魅力。

通渭县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现场一角 张赛摄

       访红色圣地:薪火永赓续

通渭,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在这里召开;《七律•长征》诗也是毛泽东首次在这里朗诵;中央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是通渭县;也发生过惨烈的华家岭阻击战。

全县80%以上的村庄都留下了红军足迹,共有红色革命遗址43处,年接待参观教育和旅游人数超过50万人次。

1935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突破渭水封锁线,经武山县进入通渭县榜罗镇,中央机关设在榜罗镇中心学校。

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从学校存放的《大公报》《民国日报》《申报》等许多报纸资料上,了解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北方的严峻形势和陕甘革命蓬勃发展的新情况,同时获得红二十五军已经到达陕甘苏区的新消息。

加之榜罗镇商贸往来繁荣,从南来北往的商人口口相传中了解到陕北在“闹红”。27日晚上,在榜罗镇中心学校校长办公室,中共中央召开了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参加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即榜罗镇会议)。

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最终作出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革命根据地,保卫和扩大陕甘苏区,以陕甘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

9月29日下午,毛泽东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遣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

榜罗镇会议的召开,给红军将士带来了“快到家了”的振奋和喜悦,长征胜利在望。9月30日晚,党中央和陕甘支队在通渭县城南门外的河滩上,举行了长征路上规模最大的文娱联欢晚会和大会餐。

目前,榜罗会议纪念馆已成为集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党性实践、“大思政课”校外实践研学和党史研究为一体的红色圣地。

       游耕读人家:田家自有乐

走进通渭人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门楣上规规整整的“耕读第”三个字,这三个字的含义通俗来讲,就是一边耕田一边读书的人家。

通渭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文化事项繁多,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

通渭人以独特鲜明的“耕读文化”个性,崇尚斯文,缘结翰墨。

汉代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他们互相赠答的诗歌和叙别的书信,无论从内容、形式都对中国五言诗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今天,在通渭县43万人口中,有3万多人与书画文化结缘,其中有1万多人是专业书画创作人员,全县有画廊280多家。

通渭人的耕读家风世代相传,文脉赓续,孕育出许多出身于农家的杰出人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等。

几间房屋,半藏农具半藏书。通渭崇耕尚读、诗书传家的淳朴民风,也孕育了书画、小曲、剪纸、皮影、雕塑、饮食、建筑等别具特色、包罗万象的地方民俗文化。

“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维读维耕。”是通渭世代传承的治家理念和处世哲学。

“聆听通渭,就是聆听历史的回响;品读通渭,就是品读陈年的墨香;沐浴通渭,就是沐浴大地的馈赠;追寻通渭,就是追寻赤诚的热土;遇见通渭,就是遇见久违的乡愁。”邵鹏发出邀请:借数字之翼跨越山海,以文化为桥连接古今,诚挚地邀请大家走进通渭、感知通渭。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