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海岸绿茶春季开园:北茶飘香,产业蝶变
摘要:4月16日,清明刚过谷雨未至,中国·日照海岸绿茶春季开园节在锣鼓声中拉开帷幕。追随着春天的步伐,记者来到山东日照,参加了这一作为北方茶产业的标志性活动,此节日已连续举办多年,可以说,它见证了日照绿茶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名片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守营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这就是古今推崇春茶的由来。4月16日,清明刚过谷雨未至,中国·日照海岸绿茶春季开园节在锣鼓声中拉开帷幕。追随着春天的步伐,记者来到山东日照,参加了这一作为北方茶产业的标志性活动,此节日已连续举办多年,可以说,它见证了日照绿茶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名片的跨越式发展。今年的开园节,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主分会场结合的形式,吸引了全国茶商、消费者及文旅从业者的目光。
近日,中国·日照海岸绿茶春季开园节在山东省日照市拉开帷幕。今年的开园节,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主分会场结合的形式,吸引了全国茶商、消费者及文旅从业者的目光。图为在位于巨峰镇的分会场——小满茶山上,参会的各界人士在茶园里参观。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守营 摄
北茶崛起:日照绿茶的“硬核”底气
与我国其他省份的名茶相比,日照绿茶算是无中生有,它是“引”进来的。在毛主席的嘱托下,1965年,中共山东省委在时任省委书记谭启龙的主持下,再次着手推进“南茶北引”工作。此后,日照积极响应省委种茶的指示精神,引种成功,打破了北纬30度甚至35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农业谶语。之后,在借鉴山东省种茶经验的基础上,辽宁、河北、西藏、新疆、陕西等省、自治区也渐次推展了茶叶引种工作。从实际效果看,日照最为突出。目前,日照已经成为我国纬度最高的优质绿茶产区,是中国北方绿茶之乡,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并称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海岸绿茶城市。
日照绿茶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南茶北引”的成功典范。专程从泰安前来参加开园节的山东农业大学向勤锃副教授告诉记者,日照绿茶儿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南方茶同类产品高13.7%和5.3%,具有“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特色。2023年,日照市茶园面积达30万亩,干毛茶产值38亿元,品牌价值突破61.22亿元,稳居山东省茶产业龙头地位。
科技赋能: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升级
岚山区作为日照绿茶的核心产区,近年来通过“谷雨工程”,以巨峰、高兴、碑廓等主要产茶镇为重点,抓标准、提品质,打品牌、拓市场,促进茶旅融合、推动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日照绿茶的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产值逐年增长。
图为旭照初上的采茶工人在茶园采茶。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守营 摄
同样是专程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党委书记田保状告诉记者,2023年12月18日,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岚山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在这里(岚山区巨峰镇)挂牌成立。基地成立后,学院组织专家多次到岚山区,谱写校地企精准对接、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悟干全面推进的崭新篇章,打造新时代园艺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转型升级新版”。园艺学院与当地政府、日照旭照初上茶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照初上”)一起,在人才引进、专家服务和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加强合作。
旭照初上是本次活动分会场的一个举办方,其创始人李女士本是岚山区土生土长的,十多年前,在外打拼的她返乡创业,李女士在开园仪式上表示:“茶园的开园,不仅开启了农业生产的全新周期,也为本地茶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崭新平台,更为广大爱茶人士品茶休闲营造了一方悠然胜地。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都饱含着阳光雨露的馈赠,更凝聚着茶农们非遗制茶的匠心。”秉持“生态为本、品质为魂”的理念,旭照初上独创了“选、育、套、管、隔”生态链种植法,坚持生态种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从不打一滴农药,施肥一律天然有机肥。漫步在旭照初上所在的小满茶山上,彷佛进入了一个优雅安静的公园,这里鸟语花香,松柏丹参竹林与茶田相映成趣。
据岚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吕东介绍,扎根岚山的山东经世生物科技公司研发茶道级抹茶及抗皱面膜,年产值预计达5000万元;康谷农业推出“老舍茶馆”授权的茶汤饮料,开拓年轻消费市场。 目前,岚山区已引入生物信息对抗技术防控虫害,无人机植保服务覆盖万亩茶园,产学研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茶旅融合:茶园里的"诗与远方"
岚山区有一个小镇,名为高兴,这里有一条公路,名为彩虹,沿着彩虹公路盘旋而上,九曲十八弯的沥青路面如同彩带缠绕山腰,将白云山茶旅融合示范区与外界紧密相连。清晨的薄雾中,来自上青岛的陈女士一家已身着传统茶服,在千亩生态茶园里体验宋代点茶技艺。"孩子亲手磨茶粉、打茶沫,比游乐场还有意思。"她展示着手机里的九宫格:晨光中采撷带露新芽,午间学习古法炒青,傍晚围炉煮茶品茗,入夜则宿在茶山民宿遥望星河——这幅动静相宜的山水长卷,正是岚山区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茶+"生态圈。
作为北方绿茶主产区,岚山茶产业曾长期困于"有品类无品牌"的困境。2021年起,当地以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将12座废弃茶厂改造为茶文化驿站,构筑起50公里生态长廊。在巨峰镇后山旺村的"茶马古道"驿站,游客不仅能观摩非遗传承人展示"雨前青"制作技艺,还能参与茶染手作、茶膳烹饪等特色项目。昔日的炒茶工王师傅如今转型茶艺讲师,他指着展厅里陈列的抹茶冰淇淋、茶多酚护肤品笑道:"以前只知卖鲜叶,现在一片叶子能变出十八般武艺。"
这种转型带来的不仅是文化体验的升级,更催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当地已培育23家茶旅融合经营主体,带动周边8个村庄近千户茶农增收。茶农李大爷算了一笔账:自家5亩茶园,鲜叶年收入约3万元;加入旅游合作社后,春季当采茶导师、夏季做民宿管家、秋冬教授茶艺,年收入突破8万元。据统计,茶旅项目使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示范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带动茶叶综合产值提升至18亿元。
据介绍,岚山区将“海、茶、山”巧妙融入茶旅融合发展的整体蓝图,精心打造了“茶乡凤鸣”“甲子春望”“幽尔崮”等多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及山旺度假村、“茶之源”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百里绿茶产业带”和“盐茶古道”旅游路线等,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良性循环。
记者手记
生态与科技双翼振翅,日照茶何以“破茧”?
张守营
站在日照巨峰镇的茶园里,眼前的景象与印象中传统茶乡截然不同:无人机掠过青翠的茶垄喷洒生物制剂,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着土壤温湿度,标准化生产线上的抹茶研磨机轰鸣作响……这片因“南茶北引”而生的年轻茶区,正以生态为底色、科技为引擎,书写着“后发先至”的产业突围故事。
面对传统茶区亩产低、产业链短的短板,日照选择以技术破局。在这里的一家育苗基地,一项“多根无性扦插技术”将茶树育苗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38天,根系量激增60倍,甚至实现“北茶南返”——龙井43等品种经驯化后返销浙江,颠覆了南北茶种的固有边界。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的“立体延伸”:投资1.2亿元的抹茶项目引入日本尖端设备,将绿茶深加工为每公斤600元的高附加值产品;茶文旅融合催生出获国际设计大奖的“守望者茶馆”,让茶园变身为艺术打卡地与研学基地。这些尝试,正是对传统茶产业“重原料轻加工、有历史缺体验”痛点的精准回应。
在燕子窠生态茶园,油菜与大豆的套种不仅替代了30%的化肥,更引来益虫形成生态防虫网,这正是福建武夷山“茶科技”的经典案例。而日照的生态实践更进一步:全域推广绿色防控,示范区化学农药“清零”,有机肥覆盖率超90%,很多茶园凭借多国有机认证,将春茶卖出上万元/斤的高价。
传统茶区的困境,或许就是新兴产区的机会。没有历史包袱的日照,敢于用物联网重构生产流程,用联合社打破小散格局,用生态认证打开国际市场。当传统产茶大省仍在为整合区域品牌争论时,日照已借力中茶集团打造“中茶·日照绿”联名产品,2024年销售额预计突破500万元。这种“生态打底、科技赋能、品牌聚合”的路径,或许正是传统产业突围的“最优解”。
在这里,“江北绿茶第一小镇”——巨峰,生态与科技不是选择题,而是茶香远扬的一对翅膀——前者守护着产业的根基,后者托举起未来的想象。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