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9期:聚焦“提振消费如何发力扩内需”

2025-04-18 14:06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4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协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9期在线上成功举办。会议特别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发表主题报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京东集团高级研究总监朱太辉,北京秀水街商业管理公司有限公司总裁董青等专家围绕“提振消费如何发力扩内需”共同展开研讨。 会议由IMI所长助理、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曲强主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在主题报告中对提振消费的短期战略和未来规划进行了深入剖析。扩大消费既是短期稳经济的关键任务,更是推动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增速企稳、结构优化的特征,服务消费、数字消费与绿色消费成为新增长极。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高于社零总额;数字消费占社零比重企稳,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渗透率突破新高。然而,消费潜力释放仍面临多重挑战: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信心不足、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制度性障碍及政策执行短板。未来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抓手,从三方面破题:一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二是优化消费环境,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推动假期制度调整,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中高端商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同时,需统筹短期政策与长期制度设计,通过激发内需潜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沙龙第二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提振消费的面临的问题及措施、提振消费的三大方向、消费政策、振兴消费与扩大内需的具体路径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当前提振消费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促进消费面临多重收入增长困境。在美国加征关税的环境下,需通过提升收入水平提振消费,进而拉动内需。居民收入预期增长放缓是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存在问题。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原因是资本市场不振、房地产市场深度下行、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向企业转移,民营企业主经营性收入受影响,员工工资性收入下降,拖累消费增长。其次,推动消费增长需要在促进可支配收入方面多措并举。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助力自主创业,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构建资本市场宏观政策框架,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振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新市民转移性收入,释放消费潜力。合理叫停普遍性和反向攀比性的降薪和停发奖金行为,多措并举提振收入,促进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围绕“提振消费的三大方向”进行观点阐述。张明指出,大力提振消费在短期和中长期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我国私人消费占GDP比重长期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及发展中经济体水平。二是当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下降是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最重要原因。三是在贸易战导致外部需求不确定的背景下,大力提振消费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基于消费函数,张明提出三大方向的建议:居民收入层面,需通过短期内以发行特别国债募集资金发行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不与特定行业消费挂钩的消费券,中长期优化收入分配等方式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国企利润上缴力度及考虑股权划拨社保事宜;推进家庭税制从累退性转向累进性转型。居民财富层面,需通过全面取消限购限贷举措来稳定一线城市核心地区房价,省级地方政府应对本省经营较为稳健的头部民营房企提供帮扶,应优化当前收购存量商品房并转为保障性住房的政策;通过完善股票市场治理机制、加大引入和培育长期投资者力度、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来推动股市健康发展。信心与预期层面,微观上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上实施更加的积极财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速改革开放进程,加大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力度,实施更具弹性与更加灵活的经济外交政策,以全面提振微观主体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

京东集团高级研究总监朱太辉从消费政策如何发力和实施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消费形势、潜在问题及具体建议。朱太辉认为,“以旧换新”政策整体上带动消费增速明显反弹,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达4.0%。在结构上,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改善了一线城市消费低迷的状况,也对非政策支持类品类消费产生了溢出效应。但目前的增速距离疫情前8.5%左右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24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44.5%距离前十年55%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政策效果的连续性也需要持续跟进观察。他指出,今年以来收入、财富、信心这制约消费复苏的三大因素虽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有限。2月份16-24岁青年失业率16.9%,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消费增速,房地产和股市对消费增长的财富效应有待释放,居民消费信贷减少表明消费信心尚未明显改善。朱太辉建议,提振消费需要标本兼治,形成四方面的政策合力。通过政策督查和审计等,加快推动“扩大内需战略”落地见效;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灵活就业社保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等,释放农村地区和农民工消费潜力;继续实施“以旧换新”政策,各地因地制宜发放服务消费券,保持政策连续性;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消费发展专项再贷款、消费贷款财政贴息、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等,放大消费信贷的叠加效应。

北京秀水街商业管理公司有限公司总裁董青结合秀水街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振兴消费与扩大内需的具体路径。她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振兴消费,实施专项行动,推动消费提质升级。秀水街作为文旅地标,受益于入境政策优化,2024年接待境外游客同比增长251%,但国内游客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调研发现,国内游客多集中在长城、故宫等景点周边,消费场景受限。她建议文旅部门对购物点分级管理,开放符合条件的购物点,释放国内消费潜能。董青还提到,北京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CBD区域具备国际化消费环境,秀水街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孵化国内品牌,推动国货崛起。她建议增设离境退税点、放宽免税店设置,提升国际化消费活力。最后,她强调“国货之光”产品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突破口。中国产业带具备全球竞争力,但自主品牌知名度低,需政府、行业协会、销售终端等合力支持,孵化国货品牌,满足理性消费需求,推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责任编辑:张洽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