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就业“金钥匙”打开浦北民族互嵌融合发展新局面

2025-03-28 15:59 中国发展网 包颜菲、朱正芬、记者龚成钰

摘要:近年来,广西浦北县立足民族地区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全面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作为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明显。

中国发展网讯 包颜菲、朱正芬 记者龚成钰报道 浦北县地处广西南部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核心城市——钦州市的北部,面积2526平方公里,辖15个镇2个街道274个村委(社区),户籍人口96万,汉、壮、苗、回、布依族等30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居,富余劳动力超30万人。近年来,广西浦北县立足民族地区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全面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作为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明显。  

机制创新:构建全域覆盖就业服务网

浦北县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就业服务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的"一号工程"。县级层面成立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县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服务重点工业企业招工工作协调小组,制定《浦北县服务重点工业企业招工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统筹人社、工信等多部门力量,累计宣传动员超10.73万人次,组织到企业参观1.17万人次,帮助重点工业企业招工4164人。在钦州市率先建成工业园区就业服务站,与全县197家用工企业联动,实现"厂门口招工-家门口就业"无缝衔接;组建南、中、北3个片区"党员招工服务队",推行"251"就业帮扶(即对未就业人群提供2次以上职业指导、推送5个针对性岗位推送、推荐1个培训项目),每年向区内外输送超全县人口43.3%的劳动力,形成跨区域劳务协作新格局。针对企业"招工难"与群众"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该县创新实施三大举措:通过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实现用工信息全域覆盖,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990个、认定就业帮扶车间85间,带动11260人就业;开展99期"直播带岗",累计观看人次达252万人次,累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9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5笔,发放金额4679万元,带动各族群众就业1075人。

技能赋能:打造民族人才培育新高地

浦北县坚持将劳务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开展电商、母婴保育、螺蛳粉等就业技能培训2172人,促进653名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脱贫劳动力实现就近创业就业;借助技工院校、企业等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工岗合一”“订单式”“定岗式”等新型学徒制培训,不断探索培训到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劳动力从体能型务工向技能型务工转变;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劳务技能培训全过程,对各族群众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就业促进法、反诈防诈等知识培训,培养出一批批既有技术能力,又讲民族团结,还懂政策法律的新型劳务人才队伍。

权益保障:织密民族和谐劳动关系网

浦北县坚持把就业服务保障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保护各民族劳动者合法权益,浦北县将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融入到就业权益保障,2024年,协调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25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79件,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劳动权益。在县城工业园区就业服务站增挂浦北县劳动争议诉调对接中心县城工业园区调解室,与“法院+工会+人社+N”劳动争议诉调对接中心与园区就业服务站诉调对接中心的深度融合,持续解决各族群众公平就业、人身权益等重点工作,2024年通过浦北县劳动争议诉调对接中心成功调解了20起劳动争议案件,实现高效“案结事了”。此外,还出台解决重点工业企业员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措施,明确对进入重点工业企业连续工作6个月及以上的员工,在企业所在地学校妥善解决其子女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入学问题,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如今的浦北县,就业服务触角已延伸至田间地头、车间厂房、网络云端,成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金钥匙"。通过构建"就业-增收-融合"的良性循环,浦北县各族人民在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同时,也在共同奋斗中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华章。这种以就业为载体的互嵌式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鲜活样本。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