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让石刻文物“活”起来,让各地游客“留”下来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崔立勇报道
“石窟型景区及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1983年在大学读书时就来过重庆大足石刻,不久前重访此地,他发现除了必要的维护修缮之外,大足石刻很好地保持了文物原有的风貌。
在坚守“不变”的同时,吴必虎也强调了“变化”对大足石刻的意义,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更鲜活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在“不变”中求“变”。重庆大足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擦亮世界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同时不断挖掘和丰富大足石刻的内涵,力求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在这里放慢脚步、放松心情,延长在大足的驻足时光。
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区长徐晓勇表示,大足全力推动大足石刻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做靓众多如繁星般闪耀的特色景点,全力构建“日月繁星”文旅产品体系,打造“两天一夜”旅游目的地,聚力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大足风的国际文旅名城。
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是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也是世界石窟的最后一座丰碑。1999年,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前,游客来到大足,多以规模最为宏大的宝顶山石刻为游览重心。其实,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最具特色。
2024年,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景区在前期试开放基础上正式对外开放,大足石刻开启了“五山同开”的新篇章。游客得以一次性领略大足石刻丰富多彩、多元融合的艺术魅力。
此外,大足还在新建宝顶山—北山快速通道,优化旅游环线布局,游客往来两个景区不再需要绕行城区,得以更加便捷地领略千年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大足致力于让游客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石刻之美。大足石刻博物馆展示了石窟艺术从印度到大足的发展脉络、大足石刻研究保护历程、大足石刻申遗之路和千手观音修复等内容。游客来到这里,置身于世界与中国文化的宏大叙事之中。
面对文旅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大足积极推出兼具地域特色与艺术魅力的文化IP。2024年12月,以大足石刻为蓝本创作的舞剧《天下大足》在北京首演,并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千年石刻在舞台上重获新生,以新视角、新形式讲述大足故事、重庆故事、中国故事。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对本报记者表示,提升旅游体验的关键在于告别走马观花式的方式,增加沉浸式演艺项目不失为良策,优秀的演艺产品可以为旅游业赋能。
让大足石刻“活”起来,是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内容。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建有8K球幕影院和4K宽银幕影院,《大足石刻》这部采取“实景拍摄+CG动画结合”的8K球幕电影,将现实空间转化为数字空间,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千百年前的大足。2024年,《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产品正式上线。大足石刻的数字活化工程正逐步将世界文化遗产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体验。
“快速适应、动态调整和持续创新,对文旅产业至关重要。”在由中国旅游报社、大足区人民政府主办,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支持的2025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暨大足石刻国际旅行商大会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强调了科技手段对文旅产业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大足石刻的文物与游客产生深度互动,让旅游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真好的技术,并不是最高的技术,而是最实用的技术。”他提醒。
在巴渝山水间,全长291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的成渝中线铁路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未来成渝“双核”将50分钟通达,大足也将迈入“15分钟重庆、半小时成都、6小时北上广深”的新阶段。而且,相较现在的大足南站,大足石刻站距离宝顶山石刻景区的距离将大幅缩短。
交通条件的愈加便捷无疑将为大足石刻带来更多的游客。与此同时,也有旅游从业者担心,游客到大足石刻会“来去匆匆”。事实上,大足正在精心布局“山水文章”,通过包括石刻在内的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将游客留下来。
近年来,大足积极推动文旅产业与生态、康养、乡村振兴等领域深度融合。例如,龙水湖度假区正在成为游客新的热门打卡地,这里湖光山色、岛屿葱郁,泛舟其上,尽享水天一色的风光。
旅游业内人士认为,大足石刻的资源优势无需多言,且各种配套已日趋完备。“观光旅游丰富业态产品,向科技旅游、研学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等方向转型。”张晓峰建议,吸引游客延长停留时间,仅凭景区自身的魅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提升,诸如建设高星级酒店和休闲度假型酒店、提供个性化的民宿选择以及高品质餐饮供应。
祥源控股集团文旅运营中心总经理李杰对本报记者表示,旅游业本身就是影响力经济、眼球经济,丰富的活动也正在将大足石刻的品牌推广出去。“实现旅游目的地‘风景’向‘场景’转变,关键在于要把游客的情绪价值激发出来。”他说。
在政策“组合拳”的强力推动下,大足正以前所未有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大足区累计接待游客3872万人次,同比增长10.23%;游客总消费260.6亿元,同比增长29.6%;接待境外游客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83%;接待过夜游客90.2万人次,同比增长5.1%。一系列数据证明,大足石刻的文物正在加速“活起来”,故事正在“传出去”。
责任编辑: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