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 明慧 潘晓娟报道 经国务院批准,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3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有关情况,科技部副部长林新表示,截至目前,中关村论坛已成功举办了15届,总计开展平行论坛和配套活动上千场,累计有数十万名嘉宾和观众参与,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已成为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的重要平台。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透露,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年会的智能助手,本次年会中,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很多场景,将有15家企业近百台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
已成为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的重要平台
林新介绍,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旨在促进各国共享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共议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发展,共商全球创新规则和科技治理,共同推动科学技术造福各国人民。截至目前,中关村论坛已成功举办了15届,总计开展平行论坛和配套活动上千场,累计有数十万名嘉宾和观众参与,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已成为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的重要平台。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网信办、全国妇联等部门支持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等国际组织也给予了大力协助。今年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128场活动,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名演讲嘉宾将齐聚一堂,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年会有四个特点:一是突出科技前沿。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举办多场专业论坛和重大成果发布活动,深入探讨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二是突出成果共享。通过技术交易大会、前沿科技大赛、重大科技成果发布等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平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和产业化,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三是突出人才交流。设置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科技女性创新论坛等,专门为相关科学家群体创造交流合作机会,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四是突出开放合作。既有政府间科技合作对话,又广泛邀请国际科技组织及全球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参与,链接全球创新智慧、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年会的智能助手
在以往的中关村论坛上,都会看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前沿科技产品,在今年的论坛中都有哪些科技新元素?靳伟介绍,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年会的智能助手。本次年会中,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很多场景,将有15家企业近百台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
靳伟表示,每届中关村论坛上都有很多有趣的科技元素。因为中关村论坛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平台,本身也是前沿技术展示的舞台。“本届年会中,我们将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前沿科技,为大家呈现一场创新味更浓的科技盛宴。”
比如,在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方面,我们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中关村论坛智能体”,应用AI同传系统,利用声纹识别和语音拟合技术,实现演讲者用母语演讲原声进行同传翻译,相当于一个人用多种语言演讲。在年会成果的发布片、暖场片等视频制作过程中,我们也广泛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很多视频都实现了人工智能原创。
又如,在应用机器人新产品方面,突出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年会的智能助手。本次年会中,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很多场景,将有15家企业近百台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
再比如,在拓展科技赋能新场景方面,今年我们将打造无感通行的参会体验,全面使用电子证件、会场导航、座位查询、电子桌签等各类智能服务,涵盖了从入场到落座参会的全流程,我们提供无人驾驶的接驳服务,进一步提升参会的便利性;线上参会的嘉宾,还可以在元宇宙会场中感受沉浸式交互体验等。
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企业矩阵
今年论坛年会的主题是“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北京市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靳伟表示,过去一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发展势头良好,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蝉联全国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8%。
一是扎实推动先行先试改革。深入实施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央地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进一步发挥。比如,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中小微企业目前已零付费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40余项;建设了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
二是扎实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实施创新企业分类支持、梯次培育,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企业矩阵。一年来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1万家,新增国高新1400余家、专精特新2796家、独角兽23家。累计国高新2.97万家,专精特新1.02万家,独角兽115家,均居全国前列。目前有千亿级企业七家、百亿级企业超百家、十亿级企业近千家,企业集群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三是扎实推动未来产业培育。围绕合成生物制造、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出台了38项产业政策。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等40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建成医疗器械、新型传感器等26家概念验证平台,以及光电子、氢能等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
四是扎实推动开放合作。牵头组建了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初步形成了“六链五群”产业集聚效应。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2.7%。建设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已入驻12家。吸引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等多个国际知名创新机构落户。在全国率先推出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持续举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成功申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下一步,将持续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压茬推出更多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完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机制,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