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场景焕新:从技术斜率到增长斜率

2025-02-14 14:06 中国发展网

马文扬

中国发展网讯  2024年3月,“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元年。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将为高质量发展继续绘制宏伟蓝图,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稳步前行。在发展的征程中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契机,实现全球产业链链位跃迁,技术突破是引擎,场景创新是催化。实现“科创前景”向“产业风景”的蝶变,更要深度依托场景创新激活新刚需、孕育新市场,打开产业链供需循环新格局。未来,“场景赋能”有望成为提升科创转化效能、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推动新质生产力凝聚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夯实:创新循环基础行稳渐强

(一)紧跟全球技术变革趋势。新能源汽车和低空经济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领先,2024年11月销量1126.2万辆,同比增长35.63%,全球占比58.7%,连续9年世界第一。低空经济在政策支持下呈爆发式增长,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60亿元,同比增长33.8%。据民航局预测,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到2025年、2030年、2035年分别将达1.5万亿元、 2.5万亿元和3.5万亿元。

(二)保持总量引擎强劲态势。内循环方面,总量引擎作用依然突出。202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0%,显著高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受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影响,消费和投资对内需拉动作用突出,2024年对GDP贡献度合计达69.7%,GDP拉动率合计3.49%。外循环方面,中国出口依然保持韧性。2024年出口金额3.5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9%,仍具韧性。短期看,出口抢跑效应支撑出口;中长期看,中国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对东南亚等地区转移显著,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影响。

(三)新质生产力孕育初具成效

1、投资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热门。我国近年来已设立43支国家级政府引导基金,打造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17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2024年11月底,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501只子基金,带动募资2885.4亿元,支持8946家初创期和早中期企业。2014-2023年,新材料、机器人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共获超3万亿私募股权投资。

2、产业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见呈现。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优势凸显。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插混+纯电)占全球销量的58.7%,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快速扩张,2024年(1-11月)升至47.37%。5G通信产业引领全球发展。中国5G专利占比全球领先,带动国内5G网络和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5G基站总数达408.9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2.4%。2023年5G带动中国直接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4.24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力。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通用设备等四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6%。绿色环保产业是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2023年绿色环保产业产值逼近9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9.8万亿元,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

3、要素端:高新产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据科技部数据,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达4592万人,同比增长7.8%,2010年以来平均增速12.6%。2023年,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达139.8万人年,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较2018年增长44.3%;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较2018年增长61.6%。

二、蓄势:创新循环动能加速凝聚

(一)新质生产力全面启航

一是顶层政策加速出台,指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重点。以“9+6”战新与未来产业为代表的关键领域,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方向。

二是战新产业投资生产提速,塑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一方面,国资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央企战新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另一方面,聚焦战新产业资本运作提速。中国上市公司2024年三季报经营业绩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并购重组活跃度显著提升,新兴产业成并购主领域。

三是区域积极布局战新产业,形成四大产业集聚区。286个地级市出台相关规划,已形成66个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在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发展;环渤海地区在生物医药等领域优势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领域快速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4个战新产业集群。

四是“AI+”主导创新方向,开启产业新机遇。2025年,人工智能加速落地,AI眼镜、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商业价值逐步显现;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逐步形成,卫星互联网应用逐步落地;5G-A进入全面商用阶段,推动天地一体化网络构建;AI在生物医药产业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带动行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变革。

(二)新经济业态有望发力

1、低空经济:“点-线-面”布局全国拓展空间广阔。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其发展。“低空经济+N”模式催生广阔市场空间,目前已有26个省市布局,探索物流、旅游、农业等多场景应用,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或达3.5万亿元。

2、首发经济:热度攀升有望成为又一重要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首发经济置于新兴经济业态之首。多地支持政策出台推动首发经济升温,2024年前三季度336家首店落地。首发经济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服务和新业态等创新元素,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

3、银发经济:老龄化时代探索人口红利新增长点。2024年国务院出台首个专门文件支持银发经济。银发经济涉及领域众多,产业链长、业态多元,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发展潜力强劲。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6%,预计到2035年,有望达30万亿元。

(三)国资央企改革持续深化

1、国资央企改革稳中有进,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优化国资配置方面,2024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平均完成率超70%,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在提升“一利五率”方面,净资产收益率、营业现金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人均81.2万元。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2024年央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额超40%,在集成电路、量子通信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2025年,中央企业战新产业收入占比有望达到35%。

2、深化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结合国务院国资委部署要求,2025年将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更好发挥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更好发挥国资央企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高质量完成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确保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美收官。

三、上行:推动全球产业链“链位跃迁”

(一)上行的产业基础日益牢固

1、工业体系完备健全。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不含建筑业)、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参照联合国《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四版)》,已覆盖全部36个工业大类(不含建筑业)、202个工业组,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行业分类中所有工业组的国家。

2、工业产品供给充裕。2024年7月国新办发布会数据显示,我国超过220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我国钢材、铝材、光伏玻璃等自给率超过98%,当年我国(不含港澳台)入围世界500强原材料工业企业(34家)占入围企业数量的29.1%。强大的工业产品自给能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资装备保障。

3、制造业规模形成有力支撑。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50%)明显高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除日本(20.58%)、德国(18.54%)接近或超过20%外,美国(10.25%)、英国(8.79%)、法国(9.73%)制造业占GDP比重均低于或略超过10%。强大的工业制造业能力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形成全维度支撑。

(二)产业转型重塑链上格局

1、产业转型推动链位上移。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41.5%)首次突破四成;2023年末,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已培育42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含装备领域214家)。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二季度(10%)与装备制造业三季度利润总额同比增速(11.47%)均超过10%,发展态势强劲。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带动全球产业链链位上移。WIOD数据显示,2007年起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后向参与度明显回落而前向参与度稳步提升,表明我国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出口品通过研发迭代实现成果净输出,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

2、新兴产业竞争抢占技术制高点。我国已在部分新兴产业及细分赛道抢占先发优势与链位高点。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Dell'Oro数据显示2023年华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占有率达到三成,全球5G有效专利族数量占比(13.03%)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在新能源领域,2023年中国燃料电池车销量占全球比重(38.8%)首次超越韩国位居第一;6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排行前10,其市场份额之和占全球总量的64.9%。2023年中国企业包揽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10名,全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7.1GW)占全球比重达65.34%。此外,低空经济顶层布局走在世界前列。目前,超过26个省市出台低空经济相关产业规划文件,中央工管委公布eVTOL六大试点城市。摩根士丹利预测,2040年中国eVTOL/UAM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300亿美元,预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

(三)科技创新效能持续提升

1、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增强。加大科创投入练好科技“内功”,是确保我国公平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硬底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R&D折合全时人员达700万人年,较2023年提升5.6倍;同期R&D总支出增幅(3.3万亿元)达2.65%,再创新高。高技术产业领域研发投入与日俱增。2023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金额(5684.57亿元)占全部研发投入比重(20.33%)首次突破20%;2023年R&D强度已接近7%。分产业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始终是研发投入重点领域,研发投入占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比重保持在50%以上;2023年投入金额(3634.59亿元)占比达63.94%。

2、创新活力显著提升。国内创业创新活动涌现,创新成果快速增长,创新活力显著提升。WIPO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PCT专利授权总数(86.42万件)同比增长17.39%,远超美、日、德三国之和(6.49万件),35个细分领域平均专利授权数量达2.47万件。与此同时,《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在全球经济体创新活力排名中位居第11位,仍是排名前30中唯一的中高收入经济体。科睿唯安(Clarivate)《2024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显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欧洲与中国5大区域,中国大陆共计5家企业上榜。

四、牵引:场景牵引启动高水平发展新格局

(一)向新:激活高能级创新循环链

1、创新供给模式优化与能级跃升。一方面,国资央企通过建设“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与尊重市场规律并行联动。目前,累计共21家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另一方面,科技集群壮大带动创新供给能级提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先期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排名前10创新集群中中国占据4个。

2、创新“跨界”向“无界”前行。“多学科”间的“跨界交叉”创新向“大学科”内的“无边界融合”创新渐进成型成为主流。如得益于化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催生出脑科学、基因编译、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等多个新兴细分领域。材料科学与化学、生物学及计算机科学深度融合,在材料粒度、组成与结构等方面寻求突破,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细分领域成为焦点。

3、场景驱动成为创新动力源泉。场景驱动型创新让愿景需求在创新驱动因素中占据更重话语权,“场景挖掘—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科学突破”的反向互动更加明显。以技术迭代为核心的需求升级催生出新业态、新场景,以场景驱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催生新工艺、新生产力。两者在循环联动中共同发展,成为场景驱动型创新的持续动力源。

(二)向实:激活多样化产业增长点

4、数智化场景全方位渗透生产生活。产业端数智化转型加速,生产流通数智化场景牵引技术迭代需求增长,工业机械人、智能物流等领域快速兴起。消费端居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加入数智化大军,极大拓展消费者感官视界,促使更多消费场景应运而生,孕育多种新业态。供求价值链需求两端与创新活动同频共振,群体需求有望最终再次转化为创新动能,带来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5、绿色场景发展领域创新不断。绿色低碳引导社会生产生活新形态、新模式。一方面,从能源开采、原材料选择到危废排放、回收利用,产业关键节点加速向绿色链迁移,绿色低碳技术需求迅速释放。另一方面,环保理念渐入人心,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打通从能源到消费的应用场景生态链,有力托起绿色环保产业大旗。

6、深度融合发展孕育产业新空间。数智化技术对于产业绿色化发展具有放大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数智化转型也需坚持绿色环保发展大方向。目前,我国已对产业数智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做出顶层部署,张家口、大连等10个地区成为首批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综合试点。以数智化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创新,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数智转型发展大方向,两者互为表里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三)向前:在发展与规则中探索稳态均衡

7、以标准化开启场景牵引向产业转化。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场景需求牵引科创的必要抓手。标准约束既可在纵向层面确保特定创新成果与应用场景高度适配,提升科创成果向产业转化效率,更可在横向层面筛选出真正具有基础性、颠覆性、引领性科创标的重点攻关,提升产业科创能力的整体水平。

8、以价值反馈促进场景优胜劣汰。场景牵引科创的产业化、商业过程,有望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价值反馈与价值闭环。借助多层级有效资本市场,高创新、多场景企业的经营业绩得以充分展现,成为衡量场景内在价值与产业成长潜力的重要依据。由此,通过价值实现功能“过筛”各类应用场景,可有效引导资源要素向具备场景价值的创新活动聚拢,实现场景优胜劣汰。

9、以风险管控确保场景牵引的产业安全边界。场景牵引前沿技术密集爆发,面临来自性能、安全乃至伦理道德等层面的风险隐患。需要在场景与技术两个维度做好风险管控,确保场景内核与创新内核均满足法律法规与社会道德的边界约束,防止以科创之名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的风险事件发生。同时,相关立法与规则制定也要及时参考场景与技术迭代进程而与时俱进,从过程控制与结果约束两条路径出发,筑牢创新产业化、商业化的法律边界。

(作者系国新证券市场研究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张洽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