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佳县打好三张“文化牌” 激发县域经济“新动能”
摘要:深入挖掘“红、黄、白”旅游资源,按照以白云山5A级景区创建为核心,转战陕北红色旅游带和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为重点的“一核两带多点”发展思路,打出“红色、黄河、白云山”三张文化牌
陕西佳县是颂歌《东方红》、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故乡。近年来,佳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要指示,把文旅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深入挖掘“红、黄、白”旅游资源,按照以白云山5A级景区创建为核心,转战陕北红色旅游带和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为重点的“一核两带多点”发展思路,打出“红色、黄河、白云山”三张文化牌,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商服”旅游要素,成功创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3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8.2亿元。
——打好红色文化牌。用好颂歌《东方红》和毛主席转战陕北在佳县100天为代表的“十个一”红色资源,建成开放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在佳县、东方红音乐书店、沙家店战役指挥部旧址等建成红色展室24个。招引专业团队,投资2000余万元,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军事体验拓展园、农业劳动教育基地、忆苦思甜大食堂、乡村振兴产品销售中心等体验业态,运营“转战陕北”红色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开展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为核心的红色研学旅游。同时,积极推动与西柏坡、延安、绥德、米脂等干部等地的区域互动、资源互送,2025年红色研学接待量有望从现有6万人次增长至10万人次,可促进群众就业150人以上,间接带动餐饮、交通等就业1000多人。
——打好黄河文化牌。依托晋陕大峡谷核心段景观资源,深挖1947年毛主席在佳县指出“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等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按照沿黄景区错位发展思路,成功串联起13个古村落、8个A级景区,推动了黄河岸边枣儿红乡村旅游初见成效。建成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获评“第二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第一名”等荣誉。联合北京隐居乡里团队打造的泥河沟“枣花香”民宿荣获2024第八届黑松露奖“年度精品民宿奖”。赤牛坬民俗文化村发挥老物件、老窑洞、老农民作用,将农具变道具、窑洞变客房、农民变演员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在全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8个国字号荣誉,以该村为原型拍摄的乡村振兴主题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荣获第二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最佳乡村振兴影片奖”。精心组织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2024年年会暨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黄河岸边枣花香、黄河岸边枣儿红、黄河古村过大年等文旅活动。2024年,来自山西、内蒙、延安、榆林等地市累计93批1.3万余名学生到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木头峪古镇等景区研学旅游,带动旅游经济增长1200余万元。
——打好传统文化牌。挖掘明万历皇帝御赐圣旨和《道藏经》“一经六道”文化、1947年10月毛主席在参观白云山时作出的“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文化遗产,要好好保存,不要把它毁坏了”文物保护重要指示、白云山道教音乐国家级非遗等资源,建立县、镇、村三级传统文化保护体系,推动传统文化遗产走向市场、走近人民群众。建成白云山道教展览馆、白云观道教养生园、道藏经研学馆。定期举办论道会、太极拳交流赛,常态化开展道教音乐展演等活动。“白云论道”酱酒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文创金奖”和“新品 TOP10”。正在对标对表,积极创建白云山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深入开展非遗文化保护,建成“1+3”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启动佳县非遗园建设,设立8个非遗传习所,精心策划开展非遗“六进”活动,持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下一步,佳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指示,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聚力打造转战陕北红色旅游带、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力争建成黄河康养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任伟)
责任编辑:王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