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碳计量与结算方法 为碳足迹创建“分布式数字身份”

2024-12-06 17:58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法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是我国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行业,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此次《能源法》的出台,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电力体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为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中,以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碳计量与结算方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愈加重要。

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电碳计量与核算监测体系,推动电力市场和碳市场数据交互耦合,支撑能源行业碳足迹监测与分析。电力行业是我国碳排放占比最高的单一行业,其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的40%以上,因此,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通过电碳计量及数据溯源,可以精确了解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为政府和企业制定低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怎样得出一本明白账?”相关部门和企业也曾尝试并做出很多努力,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一人一个记账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排放计量及数据溯源要想“以理服人、用数据说话”仍存在诸多挑战。

具体而言,新型电力系统联系着实际产生碳排放的发电侧与消费碳排放的用电侧,配电侧的电碳计量是电力系统碳计量基础网络的关键环节,其中,检测和管理非常关键。如配电侧缺乏碳排放计量溯源技术,无法精准进行碳计量数据溯源;用电侧园区内源荷设备丰富多样,碳核算计量支撑难度大;碳核查基础数据不准确或不规范,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此外,电力系统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碳计量溯源表计有待研发等。

正是基于这些问题,亟待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碳计量数据溯源支撑技术及智能表计研发,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准确、有效的计量智能,支撑准确、可靠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碳计量及数据溯源。需要指出的是,区块链技术是保证碳交易及数据溯源的重要技术基础,对维护碳交易市场公平、判定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那么,如何实现碳计量及数据溯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碳计量与结算方法具体包括:

一是通过密码算法和分布式身份规范生成智能表计的数字身份(DID),并将此身份存储在智能表计内或者云端。基于数字身份为智能表计生成分布式数字身份,并将产权方身份和智能表计数字身份绑定,同时将此数字身份注册在区块链上,建立一体化的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规范身份标识生成、身份注册和认证机制。

二是对智能表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在每一次的智能表计读数时,先通过智能表计自身的私钥生成一个可验证凭据,该验证凭据包含有智能表计的数字身份、电能数据以及时间戳,通过区块链云平台获取智能表计的数字身份,并通过公钥对数字身份、电能数据和时间戳进行验证,建立统一的数据凭证、交易凭证结构、生成与验证机制。

三是智能表计数据上链之后的碳排放量统计和碳交易结算主要通过碳交易所、能源交易方、能源消耗方、认证机构以及区块链云平台共同实现。通过基于碳交易所、能源交易方、能源消耗方、认证机构以及区块链云平台创建联盟链实现碳交易所、能源交易方、能源消耗方、认证机构以及区块链云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

新型电力系统应用区块链的碳计量及数据溯源智能表计,可以准确计量新型电力系统的碳排放量,为碳核查工作提供实时、可信、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依托碳计量智能表计和信息网络,及时可靠地获取新型电力系统碳排放数据,为政府制定相关“双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区块链可以实现电碳计量的结合和碳排放计量数据的溯源,保证计量数据的脱敏和数据的安全,而且,能做到实现碳计量数据准确不可篡改,为碳交易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推广和应用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碳计量与结算方法的最大困难是受制于相关计量标准、监管规范有待建立。

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是挑战,更是机遇。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碳计量与结算方法为碳足迹创建“分布式数字身份”,提升可信碳计量数据管控能力,提高碳计量数据要素交互能力。基于“分布式数字身份”建立共识规则,联接能源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实现碳计量数据要素共享共用。建立智能表计统一数字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形成协同联动、规模流通、高效利用、规范可信的碳计量数据流通存证和溯源体系。保证电碳高价值、高敏感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可溯可审计”, 确保贯穿碳计量数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安全。(作者系一能充电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锡忠)

责任编辑:程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