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让“天有可测风云”——2024年“数据要素X”大赛气象服务赛道侧记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10月24日下午,由国家数据局会同有关部门举办的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举办。阳山厅内,气象赛道的参赛赛队正在紧张地进行答辩。而阳山厅外,正在等候进场的赛队已经在互相交流起来。
“你是杭州的?我是宁波气象局的。”宁波市气象局副局长鲍岳建和前来参赛的杭州上城区市政集团金小明互相自我介绍。
“杭州宁波‘双城记’,干部交流多,互通业务也特别多,这次气象赛道的决赛浙江省只有宁波和杭州两家入围,这次比赛就像打乒乓球一样是隔网比赛,你打得好我也会打得更好,在比赛中共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鲍岳建告诉记者。
这次以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宁波舟山港联队参赛的题目是“气象护航 助力世界一流强港提质增效”。以杭州市气象服务中心、杭州上城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杭州气象—水设施—规划联队参赛的题目是“气象赋能城市内涝韧性规划与治理提质增效”。
宁波舟山港地理位置特殊,受大风、海雾、强对流等天气影响显著,全年因天气造成的停工时长为800小时至1000小时,急需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保障。在一流强港建设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气象要素如何创“新”赋能?气象数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对港口气象服务实现‘专供’,通过定制化的气象系列服务产品为产业赋能,为港口争取出来更多的作业时间,从而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力世界一流强港提质增效。”鲍岳建介绍说。
据了解,宁波市气象局推出港口精细化风/雾预报、多源海雾监测、港口气象预警等系列产品。如2023年台风“卡努”影响期间,首席预报员连续5天入驻港口调度中心,协助港口围绕风雨影响对重点码头设施进行应急加固。全年集装箱码头风险率降低71.2%。
“由于港口受海雾、强对流等天气影响显著,我们要对船舶要进行交通管制,通过定制的气象数据,我们提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风,什么时候会起雾,就赶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先调度一批船舶到港内来,进行科学的调度。”宁波舟山港调度中心连胜告诉记者。
在气候变化和城市效应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尤其是短时暴雨呈现广发、频发、并发的特征。仅2024年上半年,全国洪涝灾害已致2076万人受灾,86人死亡或失踪。
“围绕城市内涝风险管理中,气候适应性考虑不足,内涝预警提前量不够,内涝处置缺乏差异性等痛点问题。杭州气象规划城管跨部门打通行业壁垒,融合行业数据和数值模型,重塑部门流程,实施运行规划设计,提升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精度15%,提高防涝规划的气候适应性,实现内涝风险早期识别及预警,城市内涝处置模式转变为事前防御,争取额外一小时应急处置时间,开发靶向预警平台,预警处置复盘一网统管,实现城市内涝差异化风险管理,有效节约60%以上处置人力投入。”金小明告诉记者。
参加这次气象赛道比赛的还有企业的代表队。
“近10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电网尤其骨干网架的数据,围绕电网在极端天气下如何安全稳定运行深耕细作,对电网空间数据结合了气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深化应用。”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多源空间数据与三维地理信息的电网灾害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提出了融合电网空间数据与三维地理信息、面向电网工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可视化预警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充分发挥电网空间数据乘数效应,自研13类国产化空间数据生产工具集,构建大规模电网三维数字孪生底座,首创了“气象预测预警”与“电网三维实景”深度结合的区段级动态可视化预警产品,解决空间数据快速获取、电网三维实景建模、电网灾害智能预警等方面难题。空间数据生产工具集实现代码级别的国产化自主可控,已标准化处理并管理空间数据1.9PB,及时发现缺陷隐患79万余处,自然灾害导致电网故障停运事件减少72.79%,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冬奥会等重要政治保电和雨雪冰冻、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供电,并进一步推广至气象、交通、农业等行业应用。
“对政府和企业来说,如何保证数据共享时隐私数据的安全性,这是影响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关键问题。”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刘庆良经理告诉记者:“我们这次是企业和政府联合组队参赛,项目名称是‘构建气象隐私服务空间,打造气象数据要素×工业互联网新模态’,将企业和气象的数据融合,在共享的同时又保证安全性。”
为解决气象数据的融合共享难题,浪潮云洲提出了构建集各类气象数据、异构计算资源、多种数据分析算法模型于一体的气象隐私计算服务空间,为用户提供高安全性、高机密性、高性能的数算服务解决方案,并采用集采集销的商业模式,面向工业互联网领域中具有“多用户、小场景、需求相似、单体投入不足”用户特点的智慧化工园区、智慧农业等场景进行了应用落地,深度挖掘了气象数据的融合价值,开拓了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气象服务市场。
记者了解到,在气象服务赛道,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荣获一等奖;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湖南省气象服务中心荣获二等奖;杭州市气象服务中心、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荣获三等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荣获技术创新奖,吉林省中农阳光数据有限公司荣获应用实践奖,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荣获商业价值奖,南京市气象局数智气象岛团队荣获发展潜力奖。
责任编辑: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