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聚焦城市更新与超特大城市空间治理

2024-08-01 15:36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程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和中科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2024年城市更新与超特大城市空间治理专题论坛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夏季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城市更新与超特大城市空间治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已经从“建设”时期进入“治理”阶段,这种转变是历史性的,要有长期充分的思想准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谈道:“中国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关键是产业创新升级,园区创新,其次是旧城改造,把人民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提高标准,另外要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要对城市服务进行升级。”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在创造高速发展奇迹之后,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代,城市更新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永恒课题,需要拿出绣花的功夫和思维,来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建设更完美的城市家园。

超大特大城市以全球0.51%的陆地面积,聚集了全球13.14%的人口,创造了全球25.91%的GDP。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数量已达到21个。

在倪鹏飞看来,理想的高质量超大城市是产城融合、职住一体、人地匹配的星云城市,是高端多样的活力城市,是聪明包容的人文城市,是安全韧性的生态城市,是便捷互联的智慧城市,还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超大特大城市具有多层级多中心网络化都市圈、适度的空间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巨大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密度、高端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等核心特征。

倪鹏飞指出,我国理想的超大特大城市是多中心、多组团、网格化的多层嵌套体系。但现实问题是,我国目前超大特大城市是单中心、单组团、摊大饼、单层级结构体系。高质量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集中于中心区。生态隔离带建设滞后,交通呈现带状和线状特征,尚未形成网络状结构。为推动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将超大特大城市建成多态嵌套的都市圈。

“前些年我们城市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产业驱动,搞各种各样的产业园区,然后房地产拉动,新区新城到农民进城,而现在更多靠创新驱动,所以人才变得很重要。从传统的产、城、人,现在变成了人、城、产 ,城市发展的逻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研究员分析说,如今中低速发展时期,通过对城市存量空间的改造,场景营造,来创造新空间,反过来再促进经济的增长。

王凯认为,针对居住空间,要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完善社区功能,营造步行舒适、丰富有趣的邻里社区单元,围绕15分钟生活圈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公共空间方面,需要实施城镇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空间方面,要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产业空间方面,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转变以往功能分区的思维,加强产业用地综合运用,探索“工业上楼”等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新模式。同时,推行工改居、商改居增加住房供应,通过在过小或不规则区域建造迷你房屋,改造闲置工业用地、空置办公酒店、僵尸房屋等方式,挖掘城市中心存量资源。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认为,老旧小区的改造,更新的核心应该是水管网的基础设施和楼道的公共空间以及加装电梯,还包括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和儿童休闲空间继续要补充和完善,车辆占用行人道问题、养老设施不足问题等一些公共设施配置问题也是更新的重点。要通过城市体检来促进城市更新的科学化。

责任编辑:程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