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智:加快推进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等表述引起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提案。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对杨智进行了专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依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保持了高度重视,对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的完善提出明确的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等表述引起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提案。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对杨智进行了专访。
本报记者:湖北作为国家明确的7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启动区域碳市场建设。开展碳市场交易以来,湖北先行探索出哪些成功经验?
杨智:湖北省先后出台了《湖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湖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武汉市和十堰市入选为国家首批气候适应型建设试点城市,武汉市武昌区获批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借助于在武汉设立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湖北发挥试点政策创新优势,推动全国和区域碳市场联动。
一方面,积极引领全国碳市场发展大局。主要是建设完善中碳登系统,保障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夯实国家级平台话语权;通过中碳登推动全国碳市场顶层制度设计,为碳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开发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和设施基础;推动筹建武汉碳清算所,协助中碳登做好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助推中碳登实现全国碳市场清算额规模跃升。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湖北区域碳市场试点,并与国家市场积极联动。主要是借助湖北在中碳登、国家气候投融资等试点改革积累的创新资源,积极争取生态环境权益交易的统一大市场改革试点;支持区域市场创新发展,充分运用试点优势,从碳交易产品创新、投资者多元化、扩大行业覆盖面、建立区域CER(核证减排量)试点等方面探索和创新;完善区域市场相关制度,适度从紧分配配额,努力提高核查数据质量,加强企业碳资产管理培训,各方形成合力推动湖北碳市场形成有效碳价格,更好地发挥支撑碳金融发展的作用;加快形成差异化的产品梯队,注重碳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开发应用,基于二氧化碳这一标的物,湖北在全国率先推出碳资产质押贷款、碳资产托管、碳现货远期、碳保险等多元化碳金融业务。
本报记者:数据显示,2023年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9亿吨、占全国的42.7%,成绩亮眼。您觉得未来我国碳市场有望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杨智:一是将电力之外的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用航空等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中。
二是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创新碳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发展期货、远期、期权、掉期和抵消信用等碳金融衍生品。
三是加速推进碳定价机制的完善,逐步减少碳配额总量及免费碳配额比例,引入有偿分配,增加碳价稀缺性特性。
四是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扩容,动员更广泛的行业企业自主自愿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目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开放给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等4大领域的企业和机构进行交易。
五是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不同行业碳排放标准、核算和认证的统一。
六是建立完善碳普惠平台,加强功能建设,与公共机构数据对接,量化公众的低碳行为减碳量,给予相应激励,并进行碳抵消或进入碳交易市场抵消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
七是进一步深化碳市场引领功能,聚焦发挥环保产业减污降碳扩绿功能,赋能环保产业增长,绿碳联动实现碳市场与环保产业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在您看来,接下来应在哪些方面持续优化相关经济政策工具箱,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杨智:一是使区域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联动,合力推动形成有效碳价格。支持建设完善中碳登系统,为碳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开发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和设施基础。推动筹建武汉碳清算所,协助中碳登做好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助推中碳登实现全国碳市场清算额规模跃升。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产业+市场融合发展。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力。提供周期长、利率低的金融产品,切实解决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等公共环境服务领域生态环保项目资金问题。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发展绿色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三是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降碳减污协同。推动环保项目进入自愿碳减排范围,深度发挥碳市场引领作用。发挥碳市场基础设施平台的优势,推动环保产业由末端治理向全领域绿色化改造延伸,形成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处理等环保领域减排价值实现机制,充分发挥支撑二氧化碳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作用。
四是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通过产品碳足迹管理引导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并有助于促进消费端节能降碳。
五是大力推进消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为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鼓励倡导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推广能源智慧化监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甄敬怡)
责任编辑:甄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