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深化产教融合特色 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改革报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记者 朱波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四所轻工类高校之一的天津科技大学,从轻工立业,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特色高水平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天津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聚力培养创新人才,取得丰硕成果。学校现持有有效发明专利1100余件,位列天津市属高校第一。签订技术转化类合同40项,成交额1500余万元。近三年签订千万元级别知识产权实施许可项目5项。
天津科技大学围绕天津市“1+3+4”现代产业体系和 12 条重点产业链,形成服务相关产业链条并拥有行业优势企业战略合作支撑的专业集群。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和11个微专业,对接信创、集成电路、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新能源、航空航天、轻工、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条产业链,46个子链。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31个,共建实践基地72个,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85门,校企共建教材6部。
该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提出了“1345”人才培养战略。“1”指人才培养理念,新时期IDEA“四位一体”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从思想引领(I)、个性发展(D)、强基固本(E)、能力提升(A)四个方面,对学生开展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的教育,自主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卓越工程师。“3”指三种制度改革,即深入探索推进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加强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建立科研导师、学业导师、辅导员、企业导师的全员导师制,实现一人一方案,一人一课题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种路径与选择。“4”指学校建立“专业学院-书院-双创学院-特色学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院协同四链驱动的产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服务相关产业链条并拥有行业优势企业战略合作支撑的专业集群,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新态势。“5”指五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五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天津科技大学打造人才培养新平台。学校立足轻工发酵、工业生物技术等优势特色,面向生物医药产业现状与未来,与康希诺、瑞普生物、华熙生物、天津药研院、丹娜生物等企业共建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该模式采用“2年校内理论学习+1年校企合作育人+1年企业实践学习”的培养模式,由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共同开发了校企合作课程40余门、编写校企合作教材3部,建成60余个产学研基地。每学年企业参与授课的人员达到50人左右,学时数达到600学时以上,探索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路径。2022年,学校获得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全国最佳案例;2023年作为牵头高校获批生物医药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级产教联合体。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建了工程生物学院,并被列入“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目前校所双方已构建面向工程生物学领域的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助力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天津)生物制造谷、天津市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等。项目瞄准工程生物学国际前沿方向,以生物学为基础,融合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以生物数据科学与工程、基因合成与组装工程、生物分子与细胞工程、智能生物过程工程等为主要发展方向,以项目制、问题导向制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贯通本硕博联动培养。入选项目的学生学习年限为 8 年,学习阶段分为本科阶段(3 年)+硕士阶段(2 年)+博士阶段(3 年)。经过4年的建设,已经逐渐构建出“多维导师制”“能力光谱”等创新育人范式,并积极探索“科学人才培养路线图”的绘制,初步形成“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学制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科技大学拥有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本轮国家实验室重组过程中,学校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联合申报“绿色纺织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拥有教育部、发改委、天津市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共40余个,获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新增中国专利优秀奖 4 项、天津市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社会力量科技奖 9 项;获批国家领军人才等省部级科技人才15人。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