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冬季论坛举办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

2023-12-14 17:54 中国发展网

摘要:李迅的报告题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思考》。他谈到,宜居城市应该实现全龄友好,实现5分钟的幼儿圈,10分钟的老人圈,15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宜居城市。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报道

日前,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冬季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毛其智与会致辞,原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汪光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原部长、研究员侯永志,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人居科学学院院长吴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国平等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进行主题演讲。

汪光焘作了题为《面向2035年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报告,他对地方政府提了三条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体系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的衔接关系,深入挖掘交通演化客观规律,谋划统筹城市和城市交通协同发展,促进建设现代化城市交通的整体方案。二是完善数字化底座建设,将交通发展评估的维度从单一的工程学向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多元视角拓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全方位评价体系。三是以数字化转型持续观察评估体检为闭环,构建规划-实施-反馈的工作流程。

吴晨以《当今城市发展的若干挑战与思考》为题,讲述了他近年来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他认为,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我国城镇空间已经能容纳8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将会放缓,居民整体消费力出现下降态势,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与人才吸引力下降等问题同时存在。“当今中国城市需要警惕的是逆城市化的趋势(逆城市化,是一个人口分散的过程,是从高集聚状态到低集聚状态的过程)其特点是小规模、低密度和异质性的下降。其核心表征是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和对人口吸引力下降。”

在谈到如何寻找新的城市价值增量时,他谈道,要重视第二产业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他以纽约为例,纽约第二产业1950年以后开始进入到下行通道,最高时流失了95%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但是今天的纽约制造业重新在爬坡,据最新统计纽约第二产业创造了53万个工作机会,而且它的工资中位数是5万美元,吸引了大量新的移民,一半以上是出生在非美国的美国人。纽约市的第二产业是将制造业、新技术和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结合起来。他谈道,国际上也出现了制造业回流。制造业回流有几个趋势:一是流向了具有传统制造业优势的中小城市;二是流向了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者超大城市,比如纽约社区制造创新中心,日本制造业街区“町工厂”等等。在这种趋势下,更要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要重新审视现代科技对城市的双向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不但需要提升治理水平,更要侧重增强内向优化的弹性能力,以产业转型推动城市复兴。”吴晨以短视频为例,他谈到,目前短视频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用户规模占整体网民的94.8%,但短视频的繁荣也在挤压城市公共生活。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让线下实体经济遭到直接冲击,线上商业模式的迅猛也为城市带来潜在的风险,破坏城市的经济生态(当电商用户数每增加1%时,当地的店铺数就会以0.16%的速度在减少)。

李迅的报告题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思考》。他谈到,宜居城市应该实现全龄友好,实现5分钟的幼儿圈,10分钟的老人圈,15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宜居城市。另外,宜居城市要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目前城市里仍有2亿人在租房子,要建立阶梯式住房供给体系,实现租购并举,住有所居。

据悉,“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从2014年成立至今已9年有余,本次论坛是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性论坛。九年来,论坛直面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挑战、矛盾和问题,如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发展、人口老龄化、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城市体检、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完善社区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等等。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倪鹏飞与会表示:“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最重大的特征是多学科汇聚交流,我们有经济学家,有交通学家,有哲学家,还有历史学家。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城市发展的思考。下一步我们会组织一些调研,尤其是邀请青年学者参加,就这些特别紧迫的问题,特别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对策建议。”

责任编辑:程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