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齐云山 闻香祁门茶 寻幽碧峰峡
——探寻度假景区如何打造发展新路径
摘要:10月31日至11月3日,记者走进祥源文旅旗下齐云山、祁红博物馆、碧峰峡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等景点,探寻景区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苗露摄影报道 中国旅游景区如何打造一站式解决特色观光、互动体验、文化传播、生活休闲、微度假与品质度假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山岳型景区如何打造休闲度假典范?带着这些疑问,10月31日至11月3日,记者走进祥源文旅旗下齐云山、祁红博物馆、碧峰峡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等景点,探寻景区发展的新路径。
齐云山: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位于徽州中心点的齐云山,近年来知名度不断上升、发展迅速,身处名山环伺的齐云山如何打破知名景区的虹吸效应?该景区给出的方案是:差异化发展。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拥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和二十四飞涧等各种地貌特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相比黄山、九华山等名山,齐云山的名声似乎没那么响亮,游客也不是整日熙熙攘攘,而这恰恰使整个景区显得清幽舒适,是现代人“微度假”的极佳之地。
齐云山地处的休宁县是著名的状元县,先后出了19位状元,同时齐云山又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山上有33处道院、禅房。自古,许多文人墨客都在齐云山留下足迹,并遗存了许多名篇和碑刻,这些文化基因为景区打造“复古游齐云”等大型古风体验项目提供了丰厚的人文条件。
记者在景区看到,由员工身着古装扮演的徐霞客和书童的情景剧,将人们带入时间和空间的思想之旅;游客们同“修道者”一起吟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将大家带入昔日修心者的情境。
一路上,不时能看到身着道士装扮的“指隐者”为游客讲解齐云山的地理风貌和名人典故。身为安徽省劳模的汪平富是景区的文化宣讲师,他告诉记者:“其实这个‘隐’里面有双重意思,第一个引是引导的引,就是我带着你,去引导,引导你去。第二它是有隐藏的意思,游客过来后,‘指隐者’要把景观背后隐藏的含义讲出来,以便游客更深入地体验。”
在每一个景点,在以汪平富为代表的“指隐者”们都尽力将历史、文化融入到讲解中,使游客们在游览中不但能欣赏美景还可以得到历史文化的滋养。
近年来,景区禀持“景镇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依托齐云山重点打造了齐云小镇,游人们在小镇内就可体验 “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徽州剪纸、古法木榨油等独具徽州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浓郁的当地文化在小镇内随处可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发展路径已清晰可辨。
晚间,记者驱车赶到了座落于黄山景区的祥源云谷度假酒店。这是一座具有典型徽式建筑风格的酒店。酒店四周密布竹林溪流,推开窗户,即可见江南私家园林风景。酒店大堂内,孩子们可体验铁画、书法教学;年轻人也可以租一套汉服,身临其境感受徽派古韵的风采。
酒店里的温泉是万万不可错过的,在雾气蒸腾的泉水里,微闭双眼,感受黄山泉水滑过肌肤的柔顺,别有一番情调。
祥源祁红:续写祁红传奇 助力文旅发展
祁门红茶自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受到广大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我国领导人也多次将祁门红茶赠与外国政要。2001年,祁门被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
记者来到祁红博物馆参观,该博物馆共分为“千年一叶、神奇茶境、精工细作、风云际会、蜚声四海、红色梦想、品饮时尚”七大展厅,参观者能够通过先进的声光电设备及珍贵的历史资料,全面了解祁红的文化、历史、工艺和传承。
在祁红博物馆的体验区,记者看到工人师傅们在展示古法抖筛和手筛技艺。只见竹制的茶筛在技师手中进行着圆周运动,利用惯性将茶叶分出多个号头和长短。茶厂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对茶叶细选的过程,使不符合筛子目数的茶不掉在筛下的茶里,非常考验人的臂力、腰力,还有技巧性,这个技术没有一定的时间和苦功是练不出来的。
在祁红博物馆园区后方,还建有茶叶品种园,选育了包括祁门红茶、黄山毛峰等在内的众多代表性茶树种,让游客能够通过近距离观察不同茶树的特点,了解茶叶种植方面的知识。
据祥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学权介绍,该博物馆从开工建设,到完美呈现,用了3年的时间。目前,祁红博物馆已成为集茶文化收藏、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红茶文化展示中心,是系统收藏茶文物、茶叶文献资料的专业场所和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了重要的历史人文窗口和文化名片。
此外,由齐云山、祁门红茶博物馆和祥源云谷度假酒店等所组成的“大黄山度假带”的雏形已然形成,祥源文旅以齐云山为起点,串连起茶文化、山岳文化,勾连出一幅徽州文化的深度体验度假线路。
碧峰峡: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1月3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四川雅安的碧峰峡景区。
这里林木葱郁,苍翠欲滴,峰峦叠嶂,崖壑峥嵘。传说是女娲所化而成,景区内60多个景点均与女娲故事有关,颇为神秘。碧峰峡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素有“天府之肺”的美称,你能呼吸到群山幽谷蕴酿的芳醇空气。这里,年降雨天数在100天左右,雨后,经常能看到壮观的云海飘浮在群峰之间,驻足远眺好像置身人间仙境。
正因为碧峰峡极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把基地设置在碧峰峡风景区内,2003年12月28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基地占地1000余亩,吸引了众多熊猫爱好者前来参观游览。
来自上海的张阿姨和老伴此次是专程来看熊猫的,他们向记者兴奋地说:“这里的环境好,熊猫憨态可掬,看着心都融化了。”
其实,碧峰峡景区不仅有熊猫基地,还有野生动物园。碧峰峡野生动物园在西南是第一家,同时也是第一家全国生态型的野生动物园。它由猛兽车行观赏区和温驯动物步行观光区组成,其中猛兽车行观赏区分为散放狮区、散放熊区、散放虎区,游人们可以乘坐在专用车辆里,在导游的指导下安全地给猛兽投喂。
温驯动物步行观光区又分为和谐家园、花果山水帘洞、百鸟极乐园、鸵鸟散放区、松鼠猴园、动物纪念园、动物乐园和极品动物区。园内共放养各类野生动物300多种,11000头(只、尾)。
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确保所有动物的安全,该园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专家、国内外动物园、国内外各类野生动物研究所等数十家专业机构合作,并拥有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高中级饲养师一百多人。
专业团队的打造,使得整个景区呈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感。园区内生动的科普活动以及和动物们的亲密互动,都让游人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上世纪80年代初,生态旅游在西方社会引起重视并获得迅猛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业内已达成共识,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正确方向。在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的当下,生态旅游无疑也会成为未来旅游的主流产品,为旅游业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几天的采访不难发现,如今的旅游业已加速升级:从“景点观光”到“休闲度假”;从“拍照留念”到“内容解读”,从“服务设施”到”场景体验”,从“导游讲解”到“与游客共情”,而这些变化中,无处不体现着“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
“如果不以游客为中心做好产品和服务,再好的资源也会被市场抛弃。”祥源文旅总裁孙东洋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