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中国本世纪末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研讨会
摘要: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王水雄主持。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不足1000万,自1961年以来出现了首次负增长。中国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由建国之初的25%,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9%,且仍有继续下降趋势。这种趋势非常不利于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行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
中国发展网讯 2023年10月25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24会议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国际政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本世纪末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必要性、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王水雄主持。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不足1000万,自1961年以来出现了首次负增长。中国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由建国之初的25%,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9%,且仍有继续下降趋势。这种趋势非常不利于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行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站在现在的时点展望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是一个亟须研讨的话题。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勇博士,首先发布了新近完成的报告《中国应否设立本世界末20亿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王勇教授认为,站在整个国家和平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缓慢增长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即现在的“不足19%”有必要维持,不宜再降。这意味着,如果到本世纪末,世界总人口维持在80亿左右的话,中国应该努力达成并维持15亿左右的人口;如果世界人口增长到100亿的话,中国人口应该同比例增长,达到19亿乃至20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思路有必要成为明确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意识。
王勇教授根据自己的调研和分析指出:受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出现了严峻的少子化危机,几年内全国少生了大约2000万新生儿,是目前消费、就业不足的重要原因;王勇教授还特别强调,生育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动力来源,持续的少子化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但“危中有机”,补齐少子化的短板,预示着巨大的生育红利。报告将中国的生育问题分为几个领域来把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都有不同的特征,各领域尤其是城乡之间有着充足的政策空间。只要党和政府有决心和明确的目标,让人口总量和相对规模维持在合理水平的方法很多,前景依旧光明。
王勇教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中得到启发,当地是全国农业现代化最先进的地区,由于较早地放开了“一孩”政策,近年来人口依然呈自然增长,并没有见到内地农村大面积人去屋空的状况。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不是同一件事,农业现代化的用工会越来越少,但互联互通的乡村以人口发展为中心,完全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富裕之路,并为城市的持续繁荣提供保障。中国广大的农村依旧存在着足够的生育“弹性”,一些简单的激励措施就会非常有效,比如生个孩子每个月国家给一定补贴,一直给到18岁,全社会即可释放出可观的消费预期和巨大的投资预期,而这些钱很快即可通过乘数效应转换为税收,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持续繁荣。人以弘道,生生不息,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王勇教授提出,要以“人口年轻态”迎接未来,只有且完全可以在人口总量缓慢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这一目标。
责任编辑: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