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县:海钓成为休闲渔业发展新增长极
摘要:海钓,素有“海上高尔夫”之称,集“文、体、旅、休闲”融合产业于一体,是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营口钓友钓得一尾56斤重的黄条鰤,湖北钓友唐先生钓到了一条长1.53米、宽40厘米、净重88.4斤的黄条鰤,丹东钓友斩获一条净重18斤、体长96.8厘米、宽55.8厘米的鸦片鱼……9月,风轻拂过海面,碧海蓝天下,近百名钓友纵享渔趣。
海钓,素有“海上高尔夫”之称,集“文、体、旅、休闲”融合产业于一体,是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近年来,依托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大连市长海县连续举办长山群岛“转身向海、扬帆群岛”体育旅游系列活动,海上运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大连长山群岛国际海钓节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海钓大师赛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国际海钓基地为游客带来“新体验”
獐子岛镇所辖海域为国家无污染一类海区,海洋垂钓资源丰富。獐子岛钓场出大物的视频刷爆了全国钓友的“朋友圈”,这里可满足海钓爱好者路亚钓、船钓、岸钓、筏钓等多种需求。
多年来,獐子岛镇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与资源保护的力度,每年都进行人工鱼礁、人工藻礁的投放,现拥有2万亩人工鱼礁专属钓场。今年8月开始,长海县政府和獐子岛集团联合在獐子岛海域陆续投放沉船30余艘,建设鱼礁,旨在打造更加生态、优良的海洋牧场和鱼类栖息场所。
围绕“海钓”全产业链条,獐子岛镇与国际钓鱼运动协会(IGFA)对接,规划布局包括“小镇客厅和国际海钓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群”“游艇码头船埠建设项目群”“海钓基地建设项目群”“海上运动建设项目群”等十大重点产业项目群和八大功能区的建设。
升级改造为休闲渔业注入“新活力”
长海县拥有10324平方公里海域,是以渔业为主的海岛县,发展海钓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2015年以来,长海县全力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钓场改造和钓船升级改造项目。投放人工鱼礁进行海底改造,涉及海域面积20.2万亩。当地鼓励渔民减船转产从事休闲渔业发展,贯彻落实《大连市休闲渔业船舶管理办法》,受理申请办理休闲渔业船舶的公司52家,批复休闲渔船532艘,有效提升了长海县休闲渔业的档次和水平。
褡裢岛渔民王成,从2011年起就开始经营海钓俱乐部,目前有14艘钓鱼艇。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其本人只是经营渔家乐,但是因为褡裢岛是獐子岛的附属小岛,而且又非常偏远,生意一直很惨淡。后来,他发现经常有钓友进岛,就开始琢磨用海钓招徕游客。让他感到惊喜的是,其市场定位十分精准,经钓友们口口相传,让他的渔家乐一下子就“火”了起来。
王成介绍说,每年从4月中旬起钓友就开始陆续进岛,一直到12月末都是钓鱼的黄金季节。今年仅6~8月这三个月,他就接待了4000多名游客。
据悉,长海县以传统渔文化为根基,发展功能齐全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以及“渔家乐”民宿等旅游设施,共获批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6家、省级3家、市级1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创建,为长海县的海钓产业和旅游业深入融合及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长海县海洋渔业局负责人表示,长海县着重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资源整合,逐步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与休闲渔业型并举转变,长海县共减船转产海洋捕捞渔船124艘,占全县捕捞渔船数量的7%。推动渔民转产转业,有利于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减少传统渔业生产对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压力。
多元化战略为渔业发展打造“新格局”
为促进休闲渔业发展,长海县组织编制了《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对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开发模式、功能布局等予以明确;联合制定出台《长海县休闲渔业船舶安全管理办法》,为规范休闲渔船管理提供了指导性依据。
长海县在休闲渔业发展方面,对标国际知名旅游海岛,结合长海渔业产业特色,推进休闲渔业设施和服务水平升级,坚持突出“海洋”、主打“度假”、重视“生态”、发展“高端”原则,有序发展休闲海钓、渔业观光、渔事体验、渔耕文化、渔家娱乐等多元化的休闲渔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长海县积极发展壮大海钓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此,长海县又提出了新目标:全力打造“长山群岛国际海钓基地”和“中国·獐子岛国际海钓基地”。
以海钓特色产业为主导,引入国际钓鱼运动组织,落成国际海钓(中国)文化中心为重点任务,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策划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系列海钓赛事,打造本土国际品牌。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和引才引智,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立融合海钓及相关衍生带动产业于一体的“大海钓”特色产业共生共荣体系。
注重海岛旅游空间重塑、提升海岛风貌特色。围绕主题、功能、空间三个环节进行深化,找准符合海钓特色产业主攻发展方向的切入点,坚持绿色海钓、永续海钓理念,强化渔业资源和岛礁保护措施,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按照“文化搭台、产业唱戏”思路、渔乡文化与海钓产业深入融合的理念,长海县深度挖掘海岛文化、海钓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提炼海洋相关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植入海钓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多元品牌文化IP。(吕永哲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施文郁)
责任编辑:付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