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都江堰专场会在京举行
摘要:由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指导,四川省水利厅主办,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承办的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都江堰专场会成功举行。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成静报道 9月11日,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在北京开幕,这也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世界水资源大会是国际水资源学会组织的世界性学术会议,是国际水资源领域参加人员范围最广、影响范围最大、专业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之一,自1973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
当天下午,由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指导,四川省水利厅主办,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承办的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都江堰专场会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以“珍水万世:生态水利的实践与启示”为主题,邀请来自国内外水利行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学术成果、共话水利发展。
“‘千河之省’四川,水系发达、河湖众多,特有的地理地貌及水资源分布特点,决定了治水兴水对四川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四川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华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四川水利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统揽,抓住重大水利工程“牛鼻子”,累计建成水利工程 130余万处,持续深化水权水价改革,统筹抓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全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等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接下来,四川水利将大力推进以引大济岷、长征渠等为标志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构建三系八支、六横六纵的四川现代水网,着力实现由生态治水的实践者向保护治理的引领者转变。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在致辞中表示,兴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大事。作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水治理的行动派,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水治理与国际治水合作,推出全面实行河湖长制、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水网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为国际江河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在新时代治水之路上,希望都江堰继续发挥生态水利工程典范作用,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在推动中国水利高质量发展中贡献都江堰力量和四川样板。
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是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赞誉都江堰是“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今天的都江堰灌区,以占不到全省1/20的土地,提供了全省1/4的有效灌溉和粮食产能,养育了全省近1/3的人口,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生产总值,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和压舱石。
会上,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朱泽华以《都江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为题,从“因势利导,千古传承的生态治水之道”“水润天府,造福当代的生态治水之举”“继往开来,泽被后世的生态治水之思”三个方面,向与会嘉宾作主题报告,为在场观众分享了都江堰的精妙工程布局、四大堰工技术、规范运行管理、深厚治水文化、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的实践与路径等内容。
随后,围绕生态水利的实践与启示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现场交流发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以《生态水安全与生态节水理念》为题进行了交流,意大利亚平宁流域管理局总工程师马可·阿西里以《意大利水资源的规划、管理与保护-河流合同管理经验》为题进行了交流,成都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欧芝江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夯实超大城市水安全基础》为题进行了交流,埃及水利部原部长助理穆罕默德·瓦博以《智慧农业排水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为题进行了交流,武汉大学教授李可可以《长江水利开发的生态智慧与“道”》为题进行了交流,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长阿什万·潘迪亚作会议总结。
会议现场,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授予了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究中心”牌匾。据了解,目前,都江堰灌区拥有都江堰水利工程、通济堰两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自身资源禀赋。
“作为都江堰守护者、开拓者,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水利工程遗产的研究和开发,将传统水利遗产‘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研究好、传承好’,统筹推进遗产水利功能持续发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研究中心还将在立足自身遗产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扩大研究范围,找寻更多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为世界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都江堰力量。
责任编辑: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