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日前,由北京市司法局主办,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市公证协会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系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3)系列论坛之一,以“汇智共通 打造商事争议解决新高地”为主题,从仲裁、律师、公证、调解和审判的不同角度,就涉外法律服务新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交流研讨相关热点、重点问题,总结分享法律服务国际化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的经验。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孙春英出席论坛并致辞。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燕介绍北京涉外法律服务发展情况:一是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取得新进展。修订完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二是聚焦仲裁领域创新发展,推动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构建以委员会为核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有效制衡、权责对等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三是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制定出台《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北京市律师行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北京公证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北京司法鉴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调解领域大力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四是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推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提升。计划用三年时间,选拔培养包括涉外律师、仲裁员、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和法治岗位公务员在内的百名涉外法治人才。
北京仲裁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姜丽丽发布《建设北京国际仲裁中心 高质量发展国际仲裁》。一是北仲不断强化国际案件处理能力,自成立以来,受理国际案件1,857件,所涉标的额人民币611亿元,当事人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累计达65个;二是持续为当事人提供创新争议解决服务,率先将仲裁费用区分为仲裁员报酬和机构管理费,规定仲裁员报酬可以按照小时费率计算,明确仲裁庭可采用网上开庭的方式等;三是对接国际规则,接轨国际仲裁先进做法,积极推动仲裁员主导案件程序,在国际商事案件中引入程序令制度,发布《国际投资仲裁规则》等,为国际投资仲裁提供“中国方案”。
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韩映辉发布了《北京律师行业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一是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与当地律师组织签订《合作备忘录》,加入“一带一路”律师联盟,提供全球化法律服务;二是积极开展行业调研,连续对外发布《北京市涉外法律服务调研报告》《北京市律师事务所“走出去”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制定北京律师行业涉外法律服务发展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三是积极拓展法律服务覆盖面,目前北京37家律所设立境外办公机构323个,遍布92个国家和地区;四是强化涉外律师人才培养,壮大北京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立多面立体培训体系,设立“扬帆计划”系列培训项目,组建涉外律师人才库,现有入库律师1326人;五是编撰《北京市律师协会涉外法律服务优秀案例汇编》系列丛书,解读涉外法律服务项目的难点与亮点,为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北京市公证协会副会长王瑞林发布了《北京公证行业创新涉外法律服务的主要举措》。一是涉外公证法律服务发展日趋规范,坚持以涉外公证易发风险点为切入口,不断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是涉外公证法律服务力量不断壮大。北京市24家公证机构均可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其中,9家公证机构实现公证、认证一站式服务,市公证协会还成立了涉外涉港澳台专门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与国际和港澳台公证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涉外公证法律服务作用日益彰显。充分发挥公证联通、互信、预防纠纷的优势,为数百家贸易、科技、能源、建筑、金融等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投融资等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业务范围辐射“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发布了《协同联动 高效便捷 打造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北京样板”》。2021年1月,北京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设立,努力打造集国际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于一体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北京样板”。两年多来共调解国际商事纠纷310件,地域涉及美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一带一路”相关成员国,调解成功案件标的额超过七亿元,调解平均周期为28.4天。为推进解纷中心高水平运行,主要举措包括:以多元化为桥梁,努力发挥对涉外商事纠纷分流与化解的平台作用;以集约化为抓手,构建国际商事纠纷全流程高效运转体系;以智能化为特色,构建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系统集成。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