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3-08-25 16:55 中国发展网

摘要:仇保兴在演讲中指出,京津冀发展目前存在着交通网络不畅、房价过高、人才外流等问题。他建议,要科学制定和编制首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包括骨干交通的布置和土地的利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报道

日前,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夏季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先生、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首都经贸大学安树伟教授、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等多位专家与会就此话题进行讨论。

仇保兴在演讲中指出,京津冀发展目前存在着交通网络不畅、房价过高、人才外流等问题。他建议,要科学制定和编制首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包括骨干交通的布置和土地的利用。

另外,仇保兴认为要明确二、三圈级协调发展路径。第一,京张“康体新城”发展带,大型医院、医养中心的布局;第二,北京副中心和北三县协同发展带;第三,基于原有的镇区提升成科创中心;第四,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形成的路径和促进政策。“TOD是很好的模式,越早部署效果越好”;第五,充分利用京承沈发展带;第六,五个平原新城防止“新城病”。

仇保兴还对京津冀的创新机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首先要有都市圈空间协调落实机制,“现在就是图画得多,不落实。”第二,要有特色小镇和微中心的创新发展机制。仇保兴特别指出,北京的科技力量尚未被津冀充分利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北京一大特色就是科技力量充足,北京在校研究生有四十多万,上海只有17万,北京的两院院士就占全国的一半,这些能量只用了1/5,把北京的科技力量稍微用得出来点,京津冀就富了”。第三,要完善有韧性的安全落实评价机制。第四,低碳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缺乏。仇保兴认为,现在无论是太阳能、垃圾发电等各种各样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都缺乏激励机制。另外还要有环京经济带,营商环境评价奖励机制;生态资源共享共保机制;人居环境提升机制等。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安树伟教授以“国土空间优化促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研究”为题作报告。

安树伟谈到国土空间优化促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处理好人地关系,形成“一主两副、双圈耦合、四轴多点”的国土空间整体格局。以北京为京津冀的中心,天津和石家庄作为京津冀的副中心,通过石家庄的发展来带动冀东南地区的发展。双圈耦合即京津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同时,为了提升京津冀中小城市功能,不断扩大规模,发展大城市,以雄安新区、廊坊和保定、唐山为代表,提升中小城市的承载能力,即四轴多点。

安树伟分析说,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能不能够带动外围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这是最主要的;二是外围地区的承接能力;三是中间的要素流通渠道。京津冀只具备了一个条件,即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强,但是核心城市和外围地区要素的流通通道和周边地区的承接能力都比较弱。因此,以原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转向逐渐提升外围地区的接纳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关键要解决河北发展水平偏低的问题,三者差距缩小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比较难。

城市百人论坛执行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倪鹏飞主任表示,京津冀发展应该着眼于三个关键点。

一是以高质量、一体化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关键和基础是区域的一体化,包括公共产品,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要素的自由流动等。

二是以都市圈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不仅是首都都市圈,还要包括天津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甚至保定也可以发展都市圈。都市圈发展起来再连带城市群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北京都市圈的经济功能,带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首都都市圈拥有巨大的经济中心功能。北京的青年杰出人才、科技方面的基础合同成交额、创业投资、金融业资产占全国的比重很大,北京是北方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发动机,要充分发挥北京都市圈的经济功能,带动京津冀共同发展,带动整个北方甚至全国的发展。

责任编辑:程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