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广州新型研发机构赋能高质量发展 澎湃动能开创“二次创业”新局面

2023-08-03 17:58 中国发展网 记者皮泽红

摘要:全市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近80家,居全省第一,其中14家纳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占全省的7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广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构建了“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广州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以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广州重点产业布局,推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近80家,居全省第一,其中14家纳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占全省的70%。

8月2日,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出发探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和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探讨科技如何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开创“二次出发”新局面。

发挥人才资源支撑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促进协同创新

广州健康院:海外引进与自主培养并举,打造广州生物医药“黄埔军校”

调研的第一站来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健康院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共建,于2003年筹建,是中国科学院首个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与地方共建的研究所。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当年一群有志青年科学家怀揣理想,从世界各地而来,汇聚广州健康院,在一间借来的办公室、在一片农田里,他们白手起家,创新报国,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始追光逐梦的奋斗之旅。

据广州健康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赖良学回忆:“2004年,首任院长陈凌入职后,采用国际化的用人机制,迅速聚集了23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有产业和创业背景的科学家,其中95%以上具有在海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及跨国公司10年以上工作经历,建设了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以此为起点,20年里,广州健康院不断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自主培养的科技人才也在领域内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研究院中流砥柱。

地方政府的帮助,对广州健康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广州健康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段子渊介绍,借助三方共建平台的优势,形成国家、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及黄埔区的“五重”人才政策叠加优势,是该院集聚人才的重要“法宝”。

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挥自身引才引智磁场作用,是广州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市区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让各类高端人才安心参与科研创新。”广州市科技局平台基地处副处长夏万志表示。截至2022年底,广州新型研发机构从业人员共计1万余人,以金力、赵宇亮、叶甜春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才33人。

高端人才的聚集奠定了广州健康院的前沿创新基因,在国家重大战略攻关任务中担当使命。参与筹建广州实验室,推动广州实验室成功挂牌建设;承建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该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生命科学领域设施,将使我国的人类细胞谱系研究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年来,广州健康院与本地科研“强强联合”,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高地。

“我院可以说是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的‘黄埔军校’,我们是广州实验室筹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是孵化出广州恩宝、恒诺康、华南疫苗、锐博、昭泰等知名企业的‘摇篮’。”广州健康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侯红明说。凭借在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的强大科研实力,有力驱动了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是广州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大基础及关键技术问题,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生命科学进展,“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项目获我国干细胞领域第一个国家二等奖。研究院研发的多种药物填补国内空白,其中新型抗白血病1类新药GZD824(奥雷巴替尼)打破了中国伴T315I突变耐药CML患者长期无药可医的困境,上市以来销售额1.82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健康院员工和学生在广州创办生物医药企业60余家,辐射带动更多的广州市生物医药研发型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广州生物医药领域以科技支撑发展的典型优势。

夏万志表示,“新型研发机构具备强大的科研攻关能力,也有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同时相关技术与市场契合度非常高,以专业领域技术优势为抓手,围绕专业领域集聚孵化企业,是广州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的重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801家企业,培育上市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

黄埔材料院:布局大科学装置,“卡脖子”技术攻关带动产业发展

在前往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的路上,调研团远远看到了材料院的标志性建筑,一立一卧两个巨大的轮胎在阳光下闪着光。成立于2020年2月的黄埔材料院,已完成航空轮胎国产化技术全链条贯通,实现了仿生合成橡胶和数字轮胎软件两项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掌握了41项核心技术。

据黄埔材料院科研人员单承标介绍,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轮胎产销国,但航空轮胎却长期依赖租用国外产品,按起降次数缴费。为了破解航空轮胎和高性能天然橡胶“卡脖子”困境,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提出了仿生合成的解决路径,协同攻关仿生橡胶合成技术等核心技术难题。其中黄埔材料院承担了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建设等核心任务,并负责将先导专项衍生的先进技术外溢到以民航轮胎、特种工程轮胎和新能源汽车轮胎为代表的高端轮胎产品中,在广州进行产业转化,形成聚集效应。

目前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已建成投入使用,该装置可满足航空轮胎、航空轮毂、刹车系统、起落架系统等各种航空部件的测试需求,是攻克航空轮胎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

黄埔轮胎(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则承载着将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的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使命。以“Whampoa”为商标的自有品牌新能源汽车轮胎、特种轮胎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4063.55万元,预计2023年可突破3亿元销售额。

为了进一步推进产业化成效,材料院引进了“赛马制”。“以市场认可作为项目和团队考核的标准”,材料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罗志明表示。去年第一名的团队与上市企业合资成立了广州飞雪芯材有限公司,相关知识产权转化金额达3000万元。“揭榜挂帅”则是发挥院内力量承接企业技术难题的机制。芯片化学材料中心团队揭榜光刻胶相关项目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难题,联合成立了广州德聚埔材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投资金额2亿元。

目前黄埔材料院已形成航空轮胎动力学中心+芯片化学材料中心+先进材料与器件研发的“1+1+X”成果转化架构。负责扑翼飞行器项目的科研人员张通说,“我院非常重视与企业方的合作,重视研发方向与市场的契合度。通过技术委托、成立联合实验室、合资成立产业化公司等方式,充分贴近产业端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从技术-产品-商品的落地转化。”目前,材料院已孵化企业13家,累计获得外部投资超10亿元。

夏万志表示,“广州一直以支撑产业发展为重心,强化产业技术供给能力。技术供给能力是新型研发机构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生存之基。”2022年,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纵向项目592项,经费5.47亿元,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218项,累计已形成国家标准172项,建成3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大湾区协同院:全球遴选颠覆性技术 打造国际一流产业创新策源地

踏入位于广州黄埔中新知识城纳米谷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3楼办公区,一首名为《理想是百年的文章》的诗映入眼帘:

肩负着国人的目光,心向着世界的远方,顶天立地,协同担当。

名校汇聚开创先河,知行合一实干兴邦,创新穹谷,思想原乡。

先生后生生生不息,创新创业化茧成蝶,时代先锋,进步力量。

奋斗是自由的荣光,理想是百年的文章,创新无限,共享永恒。

短短100字的诗,表达了大湾区协同院的办院初心和理念,即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策源中心、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创新人才培养中心”。

大湾区协同院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政府、广州高新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起设立,围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光电、材料等重点领域,构建全球化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大湾区协同院副院长刘玉峰向调研团详细介绍了“纳米金属透明电极”“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床旁便携高分辨呼气分析仪”“用于病理诊断的激光发射显微镜”“植物免疫蛋白RDR低毒广谱抗肿瘤原创药”等世界首创成果,其中4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成就展重点项目。

正当调研团惊叹于我国在各领域逐步领先的先进技术成效时,刘玉峰透露,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已经挂牌运作,将通过由10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自主决策的方式,全球遴选真正意义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并推动在广州成果转化。“颠覆性技术是颠覆了某一领域主流产品和发展格局的技术,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变量”,刘玉峰说。这将是广州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优势的一步关键棋子。

据大湾区协同院副院长袁莹介绍,大湾区协同院形成了多种项目发展模式,引进源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接续研发,加速产业化,累计实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35项(其中国际项目占比接近50%),涵盖先进制造、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柔性电子等领域。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8项,培育出超视计、精智未来、博鑫医疗、金竟科技等一批硬科技明星企业。

从前沿技术到工艺精美的产品,调研团看到了一家既有全球领先的颠覆性创新技术能力,又能紧贴市场和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遴选上,我们依托‘专家之眼’,但在市场化环节,我们更注重‘市场之手’”,刘玉峰说,“投资基金在我们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支持前沿技术研究的专项基金以学术为标准,而支持工程技术研发的知识产权基金和支持成果转化的产业加速基金则以市场为导向,并与社会资本相结合。我们的投资基金目前已获得了启明、鼎晖、达晨、启迪之星、中科创星等著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合计融资8300余万元,估值已超3亿元。”截至2022年12月,大湾区协同院累计创办和孵化高科技企业13家。

通过构建政府资金+国资引导的成果转化基金+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模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广州逐渐摸索出一条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路径。目前,广州市科技局支持推动广州产投集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设立了50亿元的“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已有广纳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成立投资基金,基金超过8亿元。

广州的实践充分表明,新型研发机构依靠“建设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做法,逐渐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行深致远。像这样的机构,广州还有很多。广州锚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着眼于“从0到10”的科技创新全过程,从跟随式的逆向创新转向引领式的正向创新,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必将成为广州“二次创业”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源。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