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早发现、早培养?——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关键小事”调研攻关活动的报道
摘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座谈会信息量很大,各位校长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很有启发,对做好课题研究非常有借鉴价值,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大部署,根据本次专题座谈会提供的好思路、好建议,把课题报告充实完善好,真正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这一“关键小事”做深做实,力争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虽然占比极少,但代表着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极限高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具有特殊成长规律。一般来说,越早发现、越早培养,越能成大才、担大任。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仅按国际通行的1%的识别门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潜在规模近300万。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早发现、早培养?日前,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关键小事”调研攻关活动有关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选取这一主题,先后赴有关地方和高校开展实地调研,日前,又邀请了国内几所科技高中的负责人开展专题座谈。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好奇心探求欲
“教育应该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应该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和快乐,我们的科学教育工作,基本上是带着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兴趣。”北京第八中学科技办公室主任高颖介绍说,在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八中建成200平米的生物技术中心,这里成为喜欢生命科学的学生天地,周末都会有学生来学习,另外,校园里开辟了一块田地,学生们在这里进行土壤改良,尤其对于城市学生来说非常感兴趣。“这些年我们带学生走南闯北,最远去过南极,去过南极的那批学生现在发展得都非常好。”
“科技教育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硬件的建设,包括专业实验室建设,二是软件资源,即帮助学生去找平台、专家资源。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院士面对面活动,这些科学家品德和人格魅力,也许就在一次活动中影响和改变着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真正的兴趣,最后变成他一生的追求。”高颖谈到。
“我们学校向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专门开设了兴趣潜能型课程,目的是进行单个领域科技知识的深入学习,发掘有一定兴趣特长及潜能倾向的学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副校长龚亮亮介绍说,课程涵盖单片机开发、程控无人机、北斗通讯、3D动捕、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志趣特长型课程面向科技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科技拔尖人才的选拔与精准培养,课程内容为科技竞赛和科创发明,让学生‘做中学、赛中学’,以做促学、以赛促练。”
深圳科学高中党委书记罗城谈到,深圳科学高中还创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理创课程体系,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创新性课程组成。基础性课程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主,注重内容方面的科学整合;拓展性课程突出选择性与发展性,强调科学视野的拓展;创新性课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并据此形成深圳科学高中课程群图谱。学校成立了无人机社、机器人社、模型社、编程社、3D建模社团等学生社团65个,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100多门校本选修课,其中就包括了Python创意编程、人工智能运用与发展、飞行器原理与制作等多科创类专题校本课程。
整合资源 强化实验教学
记者发现,参加座谈的多所科学高中都是国内知名大学的附属中学,在教育资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曹杨二中是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的全国示范基地校。每个学年同济大学均有超过50人次的教授专家参与中学育苗、选苗。2017年9月1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技高中在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正式挂牌开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独立课程、共享资源’的办学模式试验,‘孵化’六年成熟后,从母体分离成为独立的公办高中。”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技高中校长周飞介绍。
“我们有两个做法凸显科学教育,一是特别重视实验技术训练;二是确立信息科学的中学基础学科地位。”周飞谈到:“我们依托同济大学14个理工院系,让学生三年总计两周时间进入同济,采取‘跟教授、跟团队、跟项目’的方式,从情报收集、开题论证、实验分析、中期评估到结题报告,让学生经历最真实的科研过程、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工程动态、获得最直接的科研体验。当然,为了教学方便,我们也建设了一批科学教育的实验室:如自行车创意实验室、轨道交通演示实验室、汽车拆装学习工场、航天器轨道模拟计算实验室、单片机教学专用教室、环保科技实验室、Ti图形计算实验室等。”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技高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利用寒暑假聘请同济教授来校上课,开展工程素养和信息素养培育;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同济智慧农场开展“现代农业”专题科创等活动。“我们通过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涯发展方向的选择、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学习意愿等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周飞介绍。
“我们依托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市海洋渔业局等单位持续深入开展海洋教育。”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校长詹功祚介绍。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在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上积极探索,率先开发了“海洋意识教育系列”学校课程。学校投入数百万资金建设了600多平米的海洋贝类馆和海洋珍稀物种馆。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海洋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海洋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十多年来,师生共完成20多项海洋特色教具设计和多项课题,其中22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发表海洋教育CN论文4篇。
“我们还开设名家进校园的‘科技大讲坛’活动,引导学生追‘科学之星’。至今已有杨振宁、丁肇中、斐里德·穆拉德、理查德·赫克、布鲁斯•博伊特勒等5位诺贝尔奖得主,15位院士走进我校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开设科普专题讲座。”詹功祚谈到。
健全机制 畅通创新人才早培养的“绿色通道”
“按照目前的政策,义务教育阶段严禁任何形式择优择特招生,从政策层面上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发现、早培养。”詹功祚谈到:“我校开设的‘厦门大学初中创新实验班’近年来已经受到政策的制约面临招生越来越难和停办的困境。”
与会的科技高中的负责人也普遍认为,仅仅依靠中学本校的师资力量系统开发拔尖创新人才课程存在较大难度,难以形成完整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体系。另外,教师编制不够是多位校长提出的共性问题。
罗城谈到:“发展科技教育,老师是关键。目前按照高中1:12.5标准‘一刀切’核拨教师编制,普通学校和特色学校都是一个标准,国家课程的老师本身人手就十分紧张,很难协调出编制来招聘科技教育方面的老师。”
湖北省宜昌市科技高中副校长龚韦韦建议,对于高中科创教师单独设编,职称评审上对科创教师有一定偏向,这样可以提升科创教师积极性。加大科技高中的科创经费投入,及时更新科创设备。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科技高中校长周洁建议,高校在中学建立学科特色班,做好大中衔接教育培养。科技高中的专业性在于依托大学的支持,直接让学生在大学修课,从事研究,受大学的学术氛围的浸润和熏陶。同时,形成整合数字技术与科技教育内容的现代创新实验室系统,形成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实质性合作的导师制运行机制,协同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
周飞建议,鼓励双一流大学“孵化”符合自身特色的“科技高中”,建立“大中衔接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绿色通道”,按照“一次选拔,贯通培养”的招生模式,初中选拔进入高中培养后,打通高中到本科、硕士、博士的贯通培养通道。
詹功祚建议,参照30多年前国家为了应对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外国语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在具备条件的省市扶持科技高中的办学,在招生、经费、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进大中小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形成大学牵头、中学为主、小学配合的一条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做到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座谈会信息量很大,各位校长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很有启发,对做好课题研究非常有借鉴价值,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大部署,根据本次专题座谈会提供的好思路、好建议,把课题报告充实完善好,真正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这一“关键小事”做深做实,力争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