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县级国家一级综合性博物馆新馆启用
中国改革报、中国发展网记者田新元
明代赵秉忠的“状元卷”、东汉“宜子孙”玉璧、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5万余件展陈文物、3000余件国家级别文物,共同成就了全国首个县级国家一级综合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在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由中铁建设承建的山东青州博物馆新馆正式投入运营。
新落成的青州博物馆
有7000余年发展史,中国古九州之一的青州素有“信美东方第一州”“海岱明珠”的美誉。在这里发现了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众多文化遗址,青州博物馆展陈的文物包括陶瓷、青铜、书画、石刻、玉器等,其馆藏之多、藏品之精,也被冠以“小大博物馆”的称号。
与老馆相比,青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6万平方米扩建至5万余平方米,展陈面积增至5倍,涵盖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技术保护区等六大功能区和瓷器厅、衡王府、临展厅、石刻厅、通史厅、书画厅、香山汉墓、佛造像厅、国际厅九大展厅,实现了功能及设施全面升级,让5万件藏品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讲述”青州文化。
放眼望去,博物馆整体呈现出中心对称式的外观造型,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台,阙楼,坡屋顶”大气磅礴,为“塑造”具有汉唐风格建筑的外立面仿古造型,中铁建设团队采用“玻璃+石材+金属”复合型幕墙,巧妙利用光学原理,不同角度展现博物馆外观的动态美。从屋顶、墙壁到地板、护栏等19122块石材铺设全部按照对缝连成一条直线,充满了庄重宏伟的力与美。金属屋面融合青州地方文化,不仅安全、可塑性强,也集中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雍容大气。
高达30米的中庭正面刻有铜雕图“明珠之光”,设计来源于博物馆内三大镇馆之宝,国内外仅见的明代之前状元卷真迹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罕见的玉器珍品东汉“宜子孙”玉璧和称为改写东方艺术史杰作的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中庭主体是博物馆通向九大展厅的核心区域,竖向结构采用绿色可持续的铝合金模板,不仅美观,而且质优,中庭部位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极大提高了主楼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考虑到层高带来的光线问题,建设团队按照“天圆地方”的理念,在博物馆主楼中庭上空建设圆形玻璃采光顶。
“亚丑”铜钺
刚一开馆,三千年前青铜文物“谜之微笑”青铜宝宝商“亚丑”铜钺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它的“身世”可大有来头,1965年出土于青州苏埠屯商代墓地。该墓是山东省最为重要的商代遗址之一。青州北靠渤海湾,风力扩散导致空气相较于内陆湿润,对青铜器、字画、陶瓷等文物保护极为不利。中铁建设团队创新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选用新型无机纳米抗裂减渗防水材料,有效控制结构裂缝的发生,大大提升混凝土自防水性能,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中铁建设团队充分发扬铁道兵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铁军志”系列文化品牌,转化为推进工程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精益求精,善作善成,不断攻克仿古挑檐复杂结构受力体系等40余项技术难题,用匠心打造青州博物馆精品工程。”中铁建设中原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智说道。
瓷器厅内设置一条以时间为单位的瓷器发展带,展示从南北朝到民国时期瓷器的釉、胎、纹饰,供参观者直观感受瓷器的发展历史。为进一步凸显历史的“痕迹”,中铁建设团队设计安装了中国特色的屏风隔断,有效分隔空间的同时,使空间隔而不断,给人以通透舒朗之感。将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升华为创意灵感,合理运用文物、影像、色彩及声、光、电,使整个展馆浑然天成、独具一格。据中铁建设中原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学臣介绍,按照展陈内容深化展厅布置,将中国写意、中庸和谐思想等融入到空间布局中,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助力城市品质提升。
各个展厅还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并运用三维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空间等多种陈展形式,充分体现现代科技与历史沉淀的深度融合,打破实体博物馆静态展示的模式,让“文物说话”。
青州博物馆新馆将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对挖掘区域内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并带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田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