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成都都市圈撑起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 ——《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

2023-05-12 15:04 中国发展网 成静
成都都市圈

摘要:日前,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北京发布。

中国发展网记者 成静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入下半场,都市圈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增长极。成都都市圈作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经过3年起步期,建设成效如何?瞄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在高质量和同城化尺度上做出示范?

日前,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北京发布。指数研究成果表明,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城镇化基础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同城化水平优势显著,现代化都市圈初具雏形,正乘势跃升迈步新征程。

1799715228

探索现代化都市圈“成都样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都市圈不仅是国家高质量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更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引领科技创新突破、有效扩大内需市场、链接全球释放开放红利、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索和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建设典型模式和实现路径,对于“十四五”时期塑造增长极新动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内涵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超大空间尺度带来的规模优势和区域差异化,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路径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城镇化主体形态,在19个城市群中,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这五个城市群形成钻石型发展格局,成渝城市群是这支第一梯队的重要支点。其中,成都都市圈发挥着持续增强极核主干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在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经验和示范。

1849459662

尹稚介绍,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在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研究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数据支持、国际经验与地方实践。“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构建、分析与应用,是结合发展规律与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探索,有利于推动形成成都都市圈“体检-诊断-应对”治理闭环,打造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与治理评价的“成都样板”。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尹宏分享了成都都市圈发展情况,从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创新产业体系、开放门户枢纽、宜居宜业环境等方面介绍了成都都市圈概况和发展优势,围绕《成都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从优化发展布局、共兴重点产业等方面介绍了成都都市圈发展机遇。尹宏表示,当前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入成长期,对标全国乃至世界的成熟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都市圈建设任重道远,因此,引入“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评估成都都市圈的优势亮点和短板弱项,有利于中心城市成都有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塑造独特优势、提升治理效能,联动周边城市德阳、眉山、资阳共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为都市圈同城化和城市群一体化成为可持续的历史进程贡献基层实践和地方智慧。

 

首创着眼区域协调发展的特色指标体系

作为集聚发展要素的优势地区,全国主要都市圈以占1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50%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65%的经济总量。考虑到都市圈东中西部均有布局、多种发展阶段并存、不同类型差异显著,“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不搞“一刀切”单一化的排名评比,而是构建着眼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的特色指标体系,做到整体性与差异性结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中心主任卢庆强介绍,“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遵循权威性、科学性、实施性的基本原则,并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有两大创新。

首先是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目标,形成“城镇化+高质量+同城化”三大评价板块。其中,“城镇化基础”板块主要关注都市圈的城镇化总量、结构和基础保障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板块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安全韧性的底线思维,“同城化水平”板块聚焦《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和《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细化重点关注领域。

其次,兼顾横向比较和纵向监测两大目标,建立“发展水平指数”“建设进程指数”两套评价体系。“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总体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95个三级指标,通过横向跟踪比较包括成都都市圈在内的国内9个头部都市圈的发展差异,客观评价成都都市圈核心领域的发展水平。“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建设进程指数”总体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69个三级指标,通过聚焦8个领域重点任务,纵向逐年监测都市圈的整体建设进展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动态评估《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成效。

同时,研究团队搭建起全量、全景数据资源池,以大数据前沿分析手段,为成都都市圈绘制立体式数字画像。指数测算除采用传统统计数据、部门专项数据外,还结合了手机信令数据、企业工商登记数据、专利合作信息、消费数据、POI兴趣点数据、媒体舆情等多源融合数据。

发展水平中西部领先,建设进程增速显著

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指数”选取发展领先、地位突出的9个头部都市圈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研究成果显示,九大都市圈呈现三大发展梯队。第一梯队包括上海大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属于全能综合型,三个一级指标发展较为均衡,都市圈发展阶段相对成熟、发展水平更为完善;第二梯队包括杭州、广州、成都、南京、长株潭等5个都市圈,其得分较为接近,属于特色发展型,整体评价水平较好,在部分板块具有特色发展优势;第三梯队包括重庆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属于潜力发展型,具有城镇化发展潜力,同城化发展机制初步建立,亟需夯实发展质量。

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指数”在九大都市圈中排名第5位,展现出四大重要特征:一是发展水平位居第二梯队,综合得分领跑中西部;二是城镇化建设基础保障有力,总量结构有待提升;三是特色领域优势凸显,高质量发展仍需全面发力;四是同城化发展具有示范意义,优质“朋友圈”向纵深迈进。

成都都市圈“建设进程指数”采取2019-2021年都市圈全域数据进行纵向发展比较。以2019年为基期,三年来综合得分持续提升,2020年、2021年增速分别达到10%、14%,总体呈现三个特点。从三个重点评价板块来看,城镇化基础稳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同城化水平2020-2021年进展提速,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实现聚力起势。

第一是提质量优结构,城镇化基础稳步提升。从发展总量来看,成都都市圈2021年GDP增速12.1%,高于四川省平均增速;2021年常住人口近3000万人,占四川省人口比重超过35%。从结构水平来看,成都都市圈成为人口资源集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区域,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2%,显著高于四川省、全国平均水平。从基础能力来看,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等级道路网密度、区排水管道密度提升显著。

第二是扬优势补短板,发展质量效益快速提升。从创新发展来看,在不断集聚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资源同时,保持科技创新的高投入,2021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从协调发展来看,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有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9年的2.08下降至2021年的1.99。从绿色发展来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逐年增长,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2021年新增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80.6%。从开放发展来看,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2021年突破8000亿元,增速达15.6%。从共享发展来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逐年加大,民生支出占比2021年达67.2%,较2019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安全韧性来看,都市圈内安全韧性、经济韧性双提升。

第三是抓机遇促合作,同城化水平不断深化。从空间协同来看,城市间日均流动人次1达60万人,较2019年增长7万人,且人口流动联系表现出强向心特征。从设施互通来看,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打造,城市间城际铁路车次从无到有,多层次轨道交通初步成网。从创新协同来看,以中心城市成都的创新资源共享和技术输出为主。从产业协作来看,四市加强推动产业错位协同和特色化发展,2021年城市间制造业经济联系、服务业经济联系强度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2.5%、22%。从开放共兴来看,共享成都国际物流港机遇,以“蓉欧+”班列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从公服共享来看,多措并举推进教育医疗资源跨市配置,建设优质便民的幸福生活圈。从生态共享来看,生态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有序推进且取得良好成效。从改革集成来看,三年间实体化协调机构组织架构15个重点领域专项合作组的多层次常态化组织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专家分析称,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进展方面,四市各有优势。成都市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核心地位突出,人口、生产要素流动加密,呈现全面发展之势,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逐步提升。德阳市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三年间全社会R&D经费支出位列首位,并积极融入中欧班列大动脉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开放共兴。眉山市多措并举实现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同时成眉交界地带以农商文旅为重要突破口推动同城融合发展成绩亮眼。资阳市打好区位优势牌,借力同城化建设“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拓展发展新机遇,并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薄弱项。

 

 

责任编辑:成静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