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群众务工组织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面对以工代赈工作新机遇、新挑战,四川省靠前谋划、先行先试,制定完善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制度体系,探索建立村民自建务工组织有效机制,择优选取11个村民自建项目作为示范引领,为科学有效组织群众务工增收形成有益借鉴,为助力农村群众稳定就业提供实践路径,为推广以工代赈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程晖
记者日前从四川省以工代赈办了解到,四川省以工代赈在促进农村地区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四川省坚持人民至上的宗旨和信念,全面推动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取得实践成效。2022年,20个市(州)115个县(市、区)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48个,占全省以工代赈项目的64%,项目地群众务工参与度高,有效提升群众务工增收。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乡村振兴局出台《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进一步指出要鼓励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要组织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吸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面对以工代赈工作新机遇、新挑战,四川省靠前谋划、先行先试,制定完善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制度体系,探索建立村民自建务工组织有效机制,择优选取11个村民自建项目作为示范引领,为科学有效组织群众务工增收形成有益借鉴,为助力农村群众稳定就业提供实践路径,为推广以工代赈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四川省以工代赈办成立课题调研组,对主要经验做法和成效进入了深入的调研。
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建立完善务工组织架构。探索建立“班、排、连”务工组织体系,逐级推进项目建设。务工“班(组)”一般指能完成明确的、单一的工程建设任务的务工组织,负责完成项目“作业面”工程量。通常由技术骨干(班组长)、技术工人、普通务工群众组成,例如,材料保障班(组)、材料转运班(组)、施工作业班(组)、维护保养班(组)。务工“排(队)”一般指能完成较为复杂、多种建设内容相组合的工程建设任务的务工组织,负责完成项目“工程段”工程量。通常由各务工班(组)组成,务工“排”的具体设定可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属性、作业地点等进行分类,例如,山坪塘整治排(队)、道路修建排(队)、沟渠修建排(队)、田土整治排(队)。务工“连”一般指能完成综合性工程建设任务的务工组织,负责统筹项目推进实施,通常由各务工“排”、聘请“三员”(施工管理员、质量监督员、档案收集员)和“特殊岗位”(道路劝导员、后勤保障员、材料保管员)组成。
(二)强化务工组织运行机制。探索形成“层级管理、各负其责、合力推进”运行机制。务工“连长”一般由项目理事长担任,负责管理全“连”务工组织工作,统筹各务工“排”和“三员”,分解安排项目工程量,统筹施工进度和资金使用,审核每月务工考勤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负责落实安全生产、项目质量等各项工作要求。务工“排长”由施工管理组组长(成员)和具有管理能力的技术骨干担任,负责管理全“排”务工组织工作,受领“连长”下达的任务并分解到“班”,督促“班”规范项目建设流程及标准,协调项目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生产,落实以岗代训,核实务工人员每日出勤情况,带领“班长”上报、解决务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务工“班长”由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技术骨干担任,负责直接管理全“班”务工组织工作,受理“排长”下达的任务并落实到人,规范项目建设流程及标准,组织全“班”人员按图施工、安全生产,落实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全程监督以岗代训,上报、解决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设置项目“三员”协助“连长”开展工作,定期向村级项目领导小组汇报项目推进情况,“三员”人员除外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也可在当地务工群众中明确人员担任。施工管理员负责细化《项目工作日计划表》,制定培训计划,分类组织以岗代训,协助连长指导排(队)长、班(组)长科学搭配技工、普工,如实填写施工日志;质量监督员负责根据项目建设属性,对照行业流程及标准,监督各“排”规范流程、按图施工、安全生产、保质保量完成工程量,抽查检查供应的原材料质量,如实填写监理日志。档案收集员负责收集归档日材料出入库、务工人员考勤、施工日志和监理日志、例会召开记录、问题整改等资料。
(三)落实各级务工管理责任。压实县、乡、村、项目理事会四级相关主体责任,全方位全过程做好群众务工组织工作。县级发展改革(以工代赈)部门作为指导主体,负责指导务工组织工作,指导乡镇编制及审定项目务工组织工作方案,做好人社、财政等县级相关行业部门协调配合工作,建立县级务工人员信息库,利用县域平台做好政策培训,列席指导“定人定岗定酬”会议,加强劳务报酬的审核发放。项目乡(镇)作为监督管理主体,负责监督务工组织工作,牵头编制项目务工组织工作方案,重点监督务工群众组织、务工岗位设置、劳务报酬标准、务工安全等工作开展情况。项目村“两委”作为责任主体,负责务工组织工作的总体运行,组织动员当地群众参与建设,统筹施工进度和资金使用,协调化解务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劳动纠纷,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议定“定人定岗定酬”方案,监督项目理事会落实务工组织相关要求等工作。项目理事会作为实施主体,负责务工组织工作的具体运行,负责编制“定人定岗定酬”建议方案,管理务工组织运行和务工人员调配,对务工人员开展劳务技能培训,主动解决劳务组织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等相关工作。
(四)细化落实务工技能培训。项目乡镇会同项目村“两委”、项目理事会,根据工程建设内容,结合务工群众意愿、务工岗位技能要求等,合理制定务工技能培训方案。技能培训方案一般由岗前技能培训、务工以岗代训和技能培训评定三部分组成。岗前技能培训由项目理事会召集务工群众,施工管理组组长或聘请的第三方技术员,根据务工群众的劳务技能现状、务工岗位设置类别和务工群众的培训意愿,分类分批开展菜单式、差异化技术理论和操作拉练培训。如,村社道路中的制模、切缝、混凝土震动、拉槽等技术。培训结束后,开展岗前技能培训测试,测试结果与“定人定岗定酬”工作相衔接。务工以岗代训根据各“班(组)”务工岗位所需的技能技术需求、务工群众意愿、务工组织建设需要和项目用工工种及规模等情况,制定出定培训老师、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时间安排的培训任务,并按照“班、排、连”层次,将培训任务与项目建设任务同步下达、同步管理、同步监督、同步考核。各施工“班”将培训对象、培训老师、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具体落实到岗到人,通过“专业老师带技工、技工带普工、熟手带生手”的模式,灵活结对开展以岗代训,实现务工群众由“普工”到“技工”的转变,“技工”到“骨干”的提升。技能培训评定由务工“排”集中组织参训群众,分领域、分层级开展施工质量、工艺、速度的技能评定工作。在评定中,技术水平达到能够独立完成相应技术岗位任务的务工群众,视为完成了技能培训工作,培训评定工作应纳入项目落实以工代赈政策评估的重要内容,培训群众纳入技工人才储备库,优先推荐到以工代赈项目或其他建设项目相关岗位工作。
取得的成效
(一)有利于增强群众组织力。建立“班、排、连”务工组织,强化了群众的岗位意识,提升了管理岗位的综合能力,优化了岗位配备,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工作,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凝聚群众、号召群众的组织力和谋事议事、项目管理、服务群众的治理能力有效增强,广大群众的信任度、支持度、满意度逐步提升。阿坝州茂县蚕丛村基层党组织“系统谋、集体议、带着干”,将村组道路建成具有羌族文化特色的“民生路、致富路”,部分村民在用地等方面牺牲个人利益支持村庄建设,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
(二)有利于精准帮扶。建立“班、排、连”务工组织体系,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定人定岗定酬”,将工程项目岗位需求和群众务工需求相匹配,在高效完成项目工程量的前提下,精准吸纳弱劳动力参加人岗相配的岗位务工。能够为特殊困难群众科学合理设置更多岗位,更精准地帮助困难群众务工增收。苍溪县百利镇项目为就业困难群众、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务工收入,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自豪感。
(三)有利于拓展群众务工就业。建立“班、排、连”务工组织体系,一是实现“一岗多人、批次上岗”,有效增加务工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吸纳群众就业增收,并进一步提高务工群众就业能力;二是务工组织经过项目实践,务工管理更优化,务工配合更合理,有利于承接更多的务工任务。阆中市准确把握“赈”的初心,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按照“调查摸底—编制方案—宣传发动—签订协议—动态调整”五步工作法,吸纳533名当地群众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87.46万元,人均增收逾8000元。
(四)为推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村民自建中探索完善务工组织工作方案,建立“班、排、连”务工组织构架,并通过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的工作实践,有效提升当地群众务工能力,提升基层组织对当地务工队伍的组织力、指挥力,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推广以工代赈工作提供了优质的务工队伍,同时,采用灵活的组织架构和精准聘用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技能培训工作,从而真正破解了制约各地的务工组织难、务工管理难、务工培训难的瓶颈。青川县在沙州镇“白叶一号”基地项目、乐安镇向阳山茶愽园配套设施等21个涉农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投入项目资金7450万元,解决2050名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780万元。
下一步工作
(一)加大务工组织机构指导。组建村民自建省、市、县联合调研指导组,指导项目市、县建立运行“班、排、连”务工组织体系。择优选取示范引领的项目地,召开村民自建务工组织学习交流现场会。进一步规范劳务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务工组织程序,提升项目实施单位务工组织管理水平和问题处理能力。
(二)加强务工组织人员培训。用好人社、交通、水利等行业部门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推动基层建立跨行业部门工程技术培训团队,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和务工群众培训工作。以“班、排、连”为基本构架,结合项目建设内容,开展集中教学、观摩交流和现场培训,有效提高基层务工组织管理能力和村民务工技能。
(三)加大务工组织模式推广。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主动对接农业农村等行业部门,大力在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和其他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充分利用“班、排、连”务工组织模式优势,指导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本行业项目务工组织管理清单,参照以工代赈相关政策开展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四)加强务工组织队伍应用。支持鼓励有经验、有能力的务工组织参加当地工程建设,推动“班、排、连”务工组织与当地施工队、劳务合作社有效衔接、有机融合,推动解决部分地区用工难、用工荒和群众务工需求难以满足的双重矛盾。由发展改革、人社部门牵头,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探索建立项目清单和务工组织清单,推动成熟可靠的务工组织,成建制地参加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
责任编辑: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