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摘要:日前,水利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有关情况。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成静报道 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改善流域和区域水生态、水环境,事关首都水安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日前,水利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有关情况。
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成立了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参加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动。另外,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研究制定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统筹提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治理目标、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经国务院同意,于2019年1月印发实施。
《行动方案》实施以来,水利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以京津冀地区为治理重点,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压减地下水开采,促进地下水水位回升,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节水控水压采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强化重点领域节水方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37万亩,加强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在严控开发规模和强度方面,科学开展农业适水种植和量水生产,调整种植结构面积411万亩;严控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法依规压减或淘汰高耗水产能。在严格地下水开采管控方面,加大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力度,形成置换能力23.7亿立方米,累计关停27.9万眼机井。通过治理,2022年治理区地下水开采量较2018年减少约40亿立方米,压减地下水超采量26.2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了《行动方案》确定的近期治理目标任务。
二是调水补水力度加大。充分挖掘已建蓄引提调工程潜力,科学调度,用好当地水、增供外调水,多渠道增加水资源供给。2018年以来,通过引江、引黄等外流域调水向治理区供水330亿立方米,其中253亿立方米用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源置换;77亿立方米用于河湖生态补水。统筹当地水、外调水、再生水,在永定河、潮白河、白洋淀、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48条河湖,持续开展常态化补水和夏季集中补水,累计补水240亿立方米。据监测分析,补水河流入渗地下的水量累计超过100亿立方米,促进了地下水回补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三是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根据治理区3665眼地下水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分析,通过近五年的治理,从根本上扭转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实现由下降幅度趋缓、到局部回升、再到总体回升的持续好转。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2%,水位平均回升2.25米;深层承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7%,水位平均回升6.72米。治理区约90%的区域初步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
四是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治理区河湖生态环境加快复苏,2022年补水河湖有水河长增至2284公里,形成水面面积736平方公里,分别为2018年的2.5倍和2.1倍。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南运河等主要水系先后实现水流全线贯通,永定河连续两年实现全线通水,白洋淀生态水位保证率达到100%,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与永定河实现百年交汇。河湖水质普遍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
“《行动方案》近期(2022年)治理目标任务已顺利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治理成效。但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地下水亏缺仍然存在,巩固拓展治理成效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统筹抓好节水控水、水源置换、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严格地下水管控等治理任务,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降低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强度,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水安全保障。”王道席表示。
责任编辑: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