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两当:蜂蜜走向港澳市场,特色产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赋能
摘要:两当蜂蜜再度走向港澳市场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两当的生动实践,也是以蜂产业为突破口,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一次有益尝试。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张云霞记者王斌报道 时值初冬,山风中夹杂着凛凛寒意,甘肃两当县秦南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却是一派忙碌景象,一批天然蜂蜜正在加急生产。
“我们的优质天然蜂蜜走出大山,走向港澳市场,蜂蜜销路有了新渠道,农户们养殖致富的信心更大!”两当秦南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蒋宇仁对记者说。
两当蜂蜜缘何吸引港澳消费者?品质究竟如何?出口何以行稳致远?答案就藏在那滴小小的蜂蜜背后。
两当县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温和湿润,一直以来就有养蜂的传统,但蜂蜜产量少,知名度也有限。长期以来,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现状,让这里的农民增收成为“老大难”问题,群众一度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近年来,两当结合县情实际,立足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蜂产业,制定出台《两当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实施方案》,自2016年至今,共列支1046.899万元用于中蜂产业发展奖补资金,从种蜂引进、蜂箱购置、养殖技术、标准化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扶持,积极推动蜂产业“绿色产业链”形成。
同时,针对蜂蜜产量少的问题,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中蜂养殖在全县“多点开花”;针对以往农户自己养殖技术不成熟、蜂蜜品质不一等问题,打造智慧蜂业数字化平台,实现对蜜蜂养殖实时监测,精准指导中蜂养殖的生产和管理;针对蜂蜜附加值不高、农户收入上不去等问题,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开发蜂蜜发酵酒、蜂王浆、菊花蜂蜜茶等产品……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中蜂产业已成为甘肃两当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两当培育蜂产业龙头企业4家、蜂蜜加工企业4家、蜂产业专业合作社35个,建成标准化蜂产业基地35个。
小蜜蜂带动大产业。“通过中蜂产业,年可带动3200余户农户通过发展蜂产业实现增收。”两当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韩斌介绍,“我们将致力于把一滴小小的蜂蜜,打造成为两当这片红色福地的新名片!”
据悉,两当共发展中蜂养殖7.86万群,人均发展1.5群,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带动农户3200余户,年产量785吨,产值4700万元,人均增收4100元。
蜂产业不仅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也激活了“返乡就业”的一池春水。
在成都打拼多年的蒋宇仁,就在这滴小小的蜂蜜中嗅到了商机。“有次给同事带了几瓶我们两当蜂蜜,结果备受好评,我就觉得如果回到家乡卖蜂蜜,或许大有可为。”蒋宇仁表示,两当自然环境优越,加之无污染的山区放养环节,产出的蜂蜜品质优良,而且两当狼牙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堪称蜂蜜中的上品。然而,如此品质优良的蜂蜜确苦于“养在深山”而未被世人所知。
2012年,蒋宇仁便果断回到家乡,创办了两当秦南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凭借在外工作的丰富经验和积累的人脉,再加上两当蜂蜜过硬的口感品质,蒋宇仁很快便打开了陕西、四川等地的销售市场,一时间“两当蜜贵”,市场上供不应求。经过多年发展,蒋宇仁的小工厂,现如今已经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头企业,不仅鼓起了自己的“钱袋子”,还带领周边35家合作社、3200余户群众靠着中蜂养殖吃上了“产业饭”。
好品质,才能有好销路。蒋宇仁骄傲得表示,“两当蜂蜜实现出口,这是迟早的事!”然后拿出中国农科院蜂蜜研究所的质检报告,“因为我们的蜂蜜酶值含量高于欧洲2倍,香叶木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地区蜜的4倍,所以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味道也更加醇厚。”
两当蜂蜜实现出口,今年并非首次。据悉,两当蜂蜜于2015年开始试水跨境电商,并成功出口至韩国。2016年实现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出口,2017、2018年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销往美国;2021年,两当蜂蜜成功进入澳门市场,实现了蜂蜜在澳门市场销售的“零突破”。今年11月,142箱、价值37.588万元人民币的两当蜂蜜再度出口澳门,26箱、价值5.988万元的两当蜂蜜首次走向香港市场!
两当蜂蜜再度走向港澳市场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两当的生动实践,也是以蜂产业为突破口,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一次有益尝试。
“中蜂产业是两当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要以两当蜜走向港澳市场为突破口,实施蜂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在继续抢抓国内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推动自身转型升级,让特色产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赋能,让两当蜜甜向世界!”韩斌对扩展海外“朋友圈”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