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2秋冬论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与战略规划”在上海成功举办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程晖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2035年总目标之一,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更好地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与战略规划水平,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题中之义,也是学习和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为发挥广大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优势,2022年12月27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2秋冬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以“中国式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与战略规划”为主题,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科学战略规划的路径与举措,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参考。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和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高校和科研院所城市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咨询成果管理部门同志,知名学术期刊代表,媒体记者参与此次论坛。线上线下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城市百人论坛成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时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执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徐飞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一。徐校长认为,十年来,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更加展现。徐飞进一步强调,市域社会治理符合城市化进程中多元主体共治的发展趋势,开启了政府掌舵主导、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工作,还包括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综合治理、环境卫生、应急管理,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因此,要深入探索符合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子,形成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的强大合力,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在新征程中,做好市域社会治理与战略规划,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做致辞演讲。他表示,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并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切切实实的过上幸福生活。
同济大学、中国工程院、德国工程科学院、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作题为“中国城市现代化及其规划百年”的主旨演讲。吴院士以中国现代化教育起步为引,讲述了同济大学的转型发展和校址迁移。吴院士指出,上海整体的办学过程中,实际上是伴随着上海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高校的现代化。同时,上海海纳百川众多文化,这些文化被城市一轮轮淘汰糟粕,又一轮轮筛选优秀现代的要素,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大规模实验。当然,不仅是上海,还有北京、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都在现代化中起到了先导作用。吴院士表示,在中国一百年的现代化道路中,城市规划教育、现代化城市、城市治理中有很多内容是值得反思的,这也是亚洲现代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值得去凝练。可以看到,在中国现代化和亚洲现代化过程中,大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后起现代化民族必然的、特别的现象,在欧洲当时的洪堡是这样、德国是这样,英美之后在中国更是这样。最后,吴院士强调,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过程息息相关,唯有一步步地开拓,依靠世界的多元力量,但最重要的还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站起来的力量,使我们可以站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创造自己有特色的现代文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时龄教授作题为“上海的城市更新”的主旨演讲,郑院士提出城市更新是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是在城市上建设城市,城市更新既有物质方面的更新,也有非物质方面的更新;既有“润物细无声”的针灸式更新,也有大刀阔斧式的城市更新;既要建设看不见的和谐,也要建设看得见的和谐。此外,公共空间的塑造并植入公共艺术是城市更新的显形,旧区改造、历史街区的保护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郑院士进一步从上海近年来在工业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成就对上海的城市更新进行了解读,并指出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需要有理想,怀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激情。按照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上海的城市发展亟待从扩张型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发展,有机更新,创新发展,推进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李骏作“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上海样本”主题演讲,从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上海社会治理四十年、上海社会治理新征程三个层面总结对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考。李骏所长认为,中国社会治理变迁经历了传统双层治理、单位治理、社区治理的发展与变化,社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制度、共同体的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渐从国家治理延伸至市域治理再到基层治理。以作为大城市社会治理典型样本的上海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治理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96年以前为总体性社会的阶段,1996-2004年为行政主导阶段,2004-2014年为党建引领阶段,2014年以后为党政社合力发展阶段。进一步,李所长依据相关社区调查指标和数据将社区划分为安置房社区、旧房或公房社区、商品房社区、售后公房社区四大类,建议对于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精准匹配治理。最后,李所长指出上海在社会治理领域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对政府之外的社会资源开发仍有不足。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发展阶段情况下,上海对社会治理的认识需要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保证社会秩序,夯实“全过程”治理。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叶超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格局中的城乡关系”的演讲。叶超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格局这一重大问题,认为超流动和不稳态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中国城乡治理存在诸多难点与重点问题,例如,区域之间存在乡村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极不平衡,乡村社会文化迷失等问题。而后,叶教授结合中国城乡治理的顶层设计,梳理中国城乡关系演变过程,分析了世界形势、鸦片战争后的不平衡格局、改革开放后不平衡与平衡交替、新时代的双循环格局。最后,叶教授认为,世界发展决定中国格局,中国格局重塑世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格局经历了城乡差别、对立、平衡、协调并向融合迈进。融入世界才能开创新局,从城市和沿海把握大局,从乡村和内陆打破僵局。要正确认识中国道路与世界格局的辩证关系,紧密衔接新发展格局与党探索城乡、东西、中外关系综合平衡的具体方略,构建城乡共治、区域协调的人类-自然命运共同体,形成开放引领、由内而外、人地和谐的新格局。
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伊娜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消费发展”的演讲,张教授指出,中国消费经济增长一是关注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互促发展,二是网络零售与实体零售的平衡发展。随着技术更迭,网络零售在过去十年中急剧增长,对传统线下消费和网络零售构成的消费经济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网络零售额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部沿海城市及中部地区部分一线城市是社零和网零的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的社零和网零规模均处于弱势地位。以2018年-2020年我国地级市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网络零售优势度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网络零售依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网络零售的发展可以通过扩容整体零售业市场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于消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必须建立在线上与线下零售发展水平差距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基础上。最后,得到政策启示:在保证线下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加大对网络零售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零售商实施全渠道零售政策,加强线上线下零售的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作题为“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住房新制度”的主旨演讲。陈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道路,走好中国道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双轮驱动”。同样,住房制度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互动互促,住房方面的难题要在发展和分配优化中解决。住房的特点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三元的整合,是个人与社会和国家进行交换、进行连接的纽带,从这个意义来说,住房制度也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住房新制度保驾护航。陈教授认为住房制度现代化的内涵包括住房理念、治理、组织、技术、产品、生产、分配、运营、使用和增值等多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住房制度应该适应人民群众多样性、复杂性需求,能够促进全体人民住房共同富裕、住房硬件水平与软件水平协调,绿色环保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水平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最后,陈教授指出,未来中国住房财富的供给还有很多的领域需要去增加,同时,要去优化配置,要更加有效使用,不能让住房资源和财富被闲置。可以借鉴农村土地的改革,将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置,让住房财富流转起来、住房资源有效周转起来,这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张学良以“两个判断,两个实践”为题进行总结汇报。张院长首先指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的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地表现在高效能治理能够创造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能够助力高水平开放。其次,张院长指出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个关键环节是以城区为重点的城市内部治理,另一个关键在于城市治理不应局限于一个城市内部,而是要在城乡间、区域间进行联动,从都市圈、城市群等跨区域层面联动治理。张院长进一步指出上海长期以来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形成了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并从武康大楼、杨浦滨江、上海苏州河、浦东塘桥社区更新、上海中心大厦、北外滩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例,具体介绍了上海城市治理的先进实践。最后,张院长从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团队实践出发,提出城市治理需要见物、见人、见空间,即城市治理的保障在于物、城市治理的本质在于人、城市治理的前提在于空间。
责任编辑: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