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王一鸣: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

2022-11-08 11:41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程晖报道

11月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主办的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老龄化机遇共享”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现场来自政企学研界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经验、发展银发经济的有效路径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的契合点,为全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共享银发经济发展机遇贡献“虹桥智慧”。

“当前,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根据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预测,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2022年的10%上升到2050年的16%。人口老龄化对全球经济影响广泛和深远。中国自本世纪以来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谈到。

他分析说,中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9%,2025年将突破3亿人,占比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化加快发展,既有生育率下降的因素,更有人均寿命增长的因素。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这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反映。

“前不久闭幕的中共二十大确立了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按此目标,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虽然人口老龄化带来新的挑战,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空间仍然较大。”王一鸣分析说,从供给端看,老龄化将加快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但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仍超过20%,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仍有潜力,非农产业劳动力仍将保持增长,这将减缓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压力。从需求端看,中国有2.5亿在城市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实现市民化。根据OECD的研究,若这部分人拥有城市户籍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实际消费水平将提高30%左右。通过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改革,释放这部分城市新市民的消费潜力,将减缓消费扩张减速的压力。

目前,中国已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并在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养老产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这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机遇。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这有利于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其次,发展劳动力替代及增强技术将推动科技进步。中国把科技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适老产品和服务的科技研发,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发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实施智慧老龄化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将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注入新动能。

第三,发展养老产业将孕育“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老年产品和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老年人消费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智慧家居、旅游度假、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等产业将扩容提质,有效拓展国内需求,孕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第四,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将创造新的改革红利。在应对老龄化进程中,无论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持续提高保障水平,都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将创造新的改革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将坚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王一鸣谈到。

责任编辑:程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