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工作引领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绿色转型
摘要: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学谋划、精心部署、系统推进,有力有序推进重点工作。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战晓晓、记者安然报道 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将“双碳”工作作为推动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牵引,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各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提高政治站位,统筹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学谋划、精心部署、系统推进,有力有序推进重点工作。
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青岛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由青岛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加强与国家、省工作对接,定期调度各区市、各领域工作进展。
加强专题研究。根据国家及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青岛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充分挖掘节能降碳潜力,深入研究碳达峰路径,明确绿色低碳转型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构建政策体系。组织编制碳达峰工作方案,明确了青岛市碳达峰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运输体系等重点工作任务。青岛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科技、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分行业分领域达峰支撑保障方案,加快构建青岛市碳达峰政策体系。
聚焦重点领域,有力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青岛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2020年能耗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深入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加快建设即墨、青岛西海岸新区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稳妥推进西海岸新区、胶州、莱西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开展“海上风电+”行动,打造深远海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东方氢岛”。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做大增量,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做大做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七大优势产业链,突破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十大新兴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七大现代服务产业链。依托“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优势,加快工业领域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率先探索形成以平台赋能百业、以数据驱动千企升级的“青岛样本”。持续优化存量,围绕钢铁、石化、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按照国家能效标杆和基准水平要求,开展能效水平自查,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打造绿色工厂,推动企业开展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改造,2017年以来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
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青岛市积极探索绿色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发挥重点片区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上合示范区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验区、国际邮轮绿色港区试点、中德生态园零碳园区、奥帆中心零碳社区等试点片区。奥帆中心零碳社区作为全国首个既有社区改造零碳社区项目,通过绿色供能逐步实现20万平方米社区能源消耗直接碳排放强度降低至零。以超低能耗建筑为特色,构建中德生态园零碳产业发展综合园区,探索零碳技术具体实施路径。国际邮轮绿色港区以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为抓手,推动老港区低碳转型,“港产城”融合发展。建成50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零碳工厂,以零固废、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零能耗为目标,力争实现建筑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
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工具,中心城区公交车在保留必要燃油车作为应急运力的基础上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2021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93%。优化大宗货物运输结构,推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水路、管道为主,2021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大宗货物“铁路+水路”清洁运输占比达77.5%;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推动青岛港、胶州中心站“港站一体化”,2021年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达62条、箱量181.9万标箱,海铁联运箱量连续7年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推进港口清洁能源应用,青岛市船舶岸电配备率、港区道路堆场绿色照明率均达到100%,自主研发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
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三节三治”(节水、节肥、节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综合治理)工程,培育减排固碳农业发展模式。推广“粮食种植—收获青贮—畜禽养殖—产品加工”、“畜禽养殖—沼气清洁能源—沼液有机肥—作物种植”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形成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021年青岛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
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青岛市多部门联合开展全民节能低碳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新风尚,营造节能降碳良好氛围。印发《青岛市低碳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为居民公交、地铁等低碳出行方式产生的碳减排量提供规范的核算流程和方法。发布碳普惠平台“青碳行”APP,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账本记录居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并以数字人民币支付方式为居民提供低碳出行奖励,激发公众参与积极性。
强化支撑保障,营造绿色低碳发展良好政策环境
青岛市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市场化改革,强化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为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要素先行,探索能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按照“先增量、后存量,先煤炭、后其他”思路,以新建耗煤项目为突破口,率先启动用煤权交易,协同促进煤炭消费压减、产业优化升级、能效水平提升。首单用煤权交易涉及8.5万吨用煤指标,盘活用煤项目腾出的煤耗指标,带动投资超过30亿元,用于保障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民生项目落地建设,激发企业节能降碳主动性,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加强税务赋能,打造政策护航“双碳”青岛亮点。印发《关于税务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推出绿色税费政策落实、便民办税、税收共治等18项税务助力“双碳”措施,全国税务系统推广借鉴。编制《税务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指引》,强化绿色税费政策宣传,深入重点企业帮扶,引导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2022年上半年,累计为电力、钢铁、化工以及环保治理等重点行业办理留抵退税、减税降费等共计约27亿元,为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增添动力。在全国率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税收评价指数,持续跟踪政策实施效果,提高决策水平。
完善金融服务,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出台金融支持绿色城市建设、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建立碳金融重点项目库、搭建政银企服协作推进平台等政策举措。充分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累计为21个重点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6.1亿元,带动减排148.6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有序推动碳金融创新实践,发行“建筑减碳贷”和“减碳保”公共建筑节能保险保单,率先将碳排放权、碳汇等8种绿色权益纳入合格抵(质)押物,全国首单碳汇贷、首单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在青落地。
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能力。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等重点专项,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安排市财政资金1700万元,在未来产业培育和科技惠民示范领域设立“双碳”专项。推进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新能源实验室建设,打造国家级能源创新平台。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智库机构作用,围绕海洋碳汇监测与增汇技术,开展“监测技术与核算方法—增汇模式与示范—模型预测”研究。
打通数据链接,推动城市碳数据深度分析。发挥泛能源大数据中心、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等数据平台作用,以能源活动为核心,强化碳排放与能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市场、科技、安全等数据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服务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为青岛市重点领域及重点企业碳减排提供数据支持。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