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集约化机械化耕作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许文逸 惠施阳记者王斌报道 一场秋雨过后,天气放晴,甘肃通渭大地一片青翠。继全县34.5万亩小麦喜获丰收后,秋粮也丰收在望。
通渭县浩乐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永红介绍,这几年建筑行业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解到家乡鼓励发展种植方面政策前景好,两年前他毅然决定返乡创办专业合作社。今年合作社在通渭平襄镇曹坡村流转1000余亩闲置土地,打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目前示范点上的玉米、大豆长势良好。
“去年我返乡回来种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流转土地1500亩,1000亩玉米套种大豆,500亩种植春小麦。”王永红说,明年计划在团庄村种植冬小麦5000亩,合作社流转3000亩,帮助在家村民种植2000亩。
政策倾斜力度大,外出务工的人纷纷开始返乡种地,当地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撂荒地得到了有效整治,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起初,我们合作社只有10来头牛,种了二三十亩地,现在,我养了80余头牛,种了1300亩玉米,300亩是村上无人耕种的闲地,1000亩是2021年整治的高标准农田。”通渭县鸡川镇上马村富民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何永强介绍,这几个山头大概有3000余亩,地推好后又面临部分地撂荒的问题,现在三个合作社联合流转,今年全部种上了玉米。
同时,通渭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代耕、代种、托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托管半托管”等农机化生产和服务模式,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我一共承包36亩地,自己种了16亩地,剩下我种不过来的流转给了合作社种,一年收入也好着呢。”通渭县陇阳镇庆阳村村民雷新社说。
通渭襄南镇东坪村村民孙成总共有23亩地,他说,自己种了家门口附近的3亩多地,其余的山地、远一点的、不好种的都流转给了爱红家庭农场,他家的所有土地都没有撂荒。
目前,通渭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以前靠人力加畜力的传统耕作方式已成为了过去式,大力提升了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农机化生产在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让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从容,农民种地也越来越自信。
“我们合作社从起初的拥有小中型拖拉机404、504两台,流转土地四五十亩,到今天拥有大中型动力机械15台,配套机械31台,在马营镇、陇山镇、第三铺乡流转土地7800亩,参与社会化服务和撂荒地整治6200亩,经济收入还是比较可观。” 通渭县彦鹏农机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彦鹏说,下阶段打算将重点放在粮食种植和社会化服务上,为想种地而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提供耕、种、防、收等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甘肃通渭县聚焦粮食安全战略,将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作为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撂荒土地整治、复垦复种、粮食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坚决保障耕地面积不减、粮播面积不减、粮食产量不减,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我县严格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近年来,在确保三大主粮作物播面积不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实现了翻两番。在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双补等惠民政策的驱动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突飞猛进,仅2022年三季度全县增加农业机械1000台套以上。”通渭县农经服务站站长杨天水介绍,今年共落实小麦种植34.5万亩,玉米种植51万亩,马铃薯种植34万亩,其他谷物种植13万亩,全县粮播面积达到132.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37万吨以上。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