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货代用户提供更大价值 ——专访凡佳科技总经理张军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程晖
记者:中国国际货代企业与世界相比起步较晚,能否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中国货代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我们与世界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答:中国的国际货代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注册备案已经超过6万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仅上海地区约占比26%。虽然起步较晚,但增速比较明显,在2000年前注册成立的货代企业占比不足4%,而60%以上的货代企业都是近10年间注册成立的,尤其2013年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民营货代强势崛起,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行业从业人员的增速也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货代业的发展。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90%的企业在50人左右,其中一半不足10人,因此,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货代企业存在服务功能较为分散、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综合服务能力偏低等不足,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记者:您觉得这些差距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
答:我们来看几个数字,中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4.8%,而美国是8%;具体到外贸出口,中国商品出口到美国的全部物流成本中,中国国内物流成本占比超过60%,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仅占7%。
当然这里有政策和制度的原因,我们仅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还是因为中国整个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质量相对较低,加上流通网络的结构布局整体性较差,存在一些堵点、断点,导致运转不够畅通。而包括货代在内的整个物流行业集中度较低,运营主体极度分散,缺乏高效的物流系统网络,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导致上下游交互效率低下。
如何解决呢?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关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两个任务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是以制度环境为依托,发挥市场作用,完善政府职能,建立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是以技术进步为引领,抓住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升软硬件水平,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完善社会信用、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深度改变各行各业的规则,在货代行业的情况如何?
答:在完成全球贸易的整个物流过程中,涉及到的场景是非常多的,具有链条长、环节多、监管政策复杂、信息孤岛严重等特点,而国际货代扮演的角色就是把不同的环节串联起来,以保证货物的顺利交付。目前货代行业的信息技术数字化程度还是很低的,基本上停留在记账式的模式中,仅仅满足了信息的记录和查找,整个操作的流转过程需要依靠大量的单证和邮件、QQ等通讯工具来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工来完成,对从业者经验的依赖性非常强,很难达到稳定的标准化的服务。因此,货代行业要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升级,首先要解决这个标准化的问题。
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新定义,上游船公司的介入以及电商、零售业巨头的跨界,不断在挤压传统货代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拓宽了货代的视野。因此,我们要跳出货代看货代,从供应链的视角重新定义货代,要从原来比较狭窄的服务空间向更深层次的用户需求延伸,要将松散的撮合型线下运营整合成完整的交付型服务,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跨场景应用能力,这也是货代行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这些,凡佳科技都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希望能将多年积累起来的技术红利释放到货代行业中,与我们的用户共享。
记者:作为聚焦在跨境物流尤其是货代领域的技术服务商,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凡佳的发展情况?
答:凡佳技术源自ERP的延伸应用,早在2003年,从为某跨国制造商构建在中国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始,我们就已经从供应链的视角解决所有不同场景下的物流应用技术了。到目前为止,逐步形成了货代管理系统(FMS)、场站管理系统(CFS)、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四大系列产品,应用领域涵盖国际货代、内装箱、集卡拖箱、电商仓储以及公路运输等,国际货代作为跨境物流供应链的链主,我们在FMS中设置了控制塔,以满足数字化的“仓配装拖”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是名副其实的“货代直播间”。
记者:我们了解,凡佳科技已经发布了货代领域的数字化产品,与当前的货代领域其他产品相比,凡佳科技的产品特点及优势是什么?
答:凡佳产品的底层设计较为独特,和市场同类产品的区别很大,除了数字化程度高、跨场景一体化应用、无障碍移动办公、全程直播可视化等优势以外,我们的产品在实操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传统的“人找事”,转变为“事找人”。这是因为我们将货代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系统性和深层次的解构,直到能标准化的最小单元,然后按设定的逻辑,将这些标准化单元通过规则引擎自动运行,除了极少数需要人工驱动或干预,大量的信息处理基本上可以自动完成,使员工能腾出时间和精力,聚焦于对公司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凡佳所有产品均已取得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并且和高等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确保在算法、模型、大数据等方面处于领先优势。
记者:刚才提到您是在物流领域从业已近30年,能否介绍一下您个人的从业经历?
答:我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曾在远洋轮上做过国际海员,所以对航海、码头作业等有切身的体会。三年后转到陆上工作,后来取得了香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先后在公路运输、第三方物流、国际货代等不同物流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服务过。2003年以后,就一直在总经理岗位上任职,差不多有十多年时间,专注于供应链的研究,对物流的信息化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高级供应链管理师资质。
记者:从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的总经理到一个技术服务领域的创业者,这种身份的转换,对您来说并不容易,能否分享一下您为什么选择在这个领域创业?
答:为什么选择这个赛道?当时国内物流已经一片红海,信息技术大都走平台路线,底层的基础技术不被市场重视,因为有大量的资本博弈在里面。因此,即便我们国内物流的产品譬如WMS、TMS已经非常成熟非常有竞争力,还是决定暂时放弃,转而选择国际物流这个赛道。
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注意到货代的运作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没有改变,而且是全球性的,这种长期的稳定导致了这个领域信息技术的严重落后,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显得很不协调。站在行业需求的角度,我们能感觉到平静水面下那股涌动暗流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大爆发应该不会太远,所以就决定从这里开始。
由于货代的主要工作在线上,线下的运营基本靠供应商完成,譬如仓库装箱、集卡拖箱等,然而这两个出口货物流动的必经环节,却极度分散和混乱,不仅效率低下,像错装漏装这样的行业顽疾更是长期无法解决,严重影响货代的交付承诺。因此,我们选择了自下而上的开发方式,先将成熟的WMS和TMS技术延伸到仓库内装和集卡拖箱应用,让线下运营更加高效和透明,以提升货代的服务交付能力,所以是先有CFS后有 FMS。
记者:目前我们产品是否已经有客户在使用了,他们的反馈如何?
答:2018年我们率先推出CFS,在仓库内装和集卡拖箱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将原来依靠人工和单证进行面对面交接的业务流转,转变为无纸化、零接触的数字化模式。根据用户的反馈统计数据,平均效率提升了30%以上,局部环节甚至达到90%。
FMS于今年6月份正式上线,我们非常谨慎的邀请了第一批业务侧重点不同的货代用户,涵盖了出口、进口、整箱、拼箱、普货、危险品、FOB货、CIF货等等,以验证各个模块的完整性。在3个月的试用期间,平均每家用户的试单量大概在1000票左右,根据收集到反馈数据,业务操作的日常工作量可减少约80%,因为大部分的信息查询、传递、处理和跟踪都由程序自动完成。而且可以无障碍的移动办公、远程操作和离场管理,消除了对疫情防控可能造成的后顾之忧。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亮点是降低了培训成本,也解决了货代行业的人员高流动性难题。
记者:对于凡佳系列产品的下一步发展,您是如何规划的?
答:凡佳系列产品是全品类、系统性、立体化的,我们为货代用户提供的价值并不局限于FMS,甚至不局限于技术本身。在凡佳的其他产品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线下优质资源,如果需要,我们的货代用户可以无缝接入,可以轻松跨越物流的运营边界。从供应链的视角向我们的用户提供可持续的价值,是凡佳坚定不移的目标。
责任编辑: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