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以“水”为媒:浙江丽水千年古堰打响文化金名片

2022-09-26 14:04 中国发展网 沈贞海

摘要:莲都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陈婧介绍说,通济堰流域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11项,区级非遗项目30余项。

古堰画乡一角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王嫱、王赵锋、记者沈贞海

浙江省丽水市是一座绿水青山环抱的浙西南大花园城市,莲都凭借“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天然地理,千百年来,伟大的水利工程“通济堰”引瓯江水系源头之水,百溪汇流上游,盘根交错灌溉着莲都最大粮仓—碧湖平原,形成通济堰流域以水韵为轴线,融农耕、水利、商贸、生产、生活、文化为一体的文化脉络。

古堰画乡一角

      通济堰水域保护,世代传承的守堰人

随着古堰画乡景区的开发,位于通济堰首的堰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这里也是莲都受通济堰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古村落。堰头村现存千年古樟树群、千年古道、千年水上立交桥以及十几幢古民居,这些古迹都被妥善地保护性开发利用。同时,当地十分重视对通济堰水域的保护,村内有世代传承的守堰人诸葛氏,村民们也自发保护流经的江水,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白鹭来此栖息。

最具代表性非遗项目双龙庙会

守堰人黄兴会是堰头村支委,他主要的职责是每年根据水情来调节通济堰的阀门。如果遇到旱情,他会把通济堰主流的水引到分流去灌溉碧湖平原的农田。遇上洪涝,他关掉通济堰的分闸,把水引到主渠,防止碧湖平原的农田蔬菜被水淹没。1500多年过去了,通济堰水利工程仍然沿用至今,并发挥着它的作用,更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人前往瞻仰。

古堰画乡一角

“现在慕名来村里旅游度假的人多起来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我们很开心。”守堰人黄兴会说。得益于通济堰的保护性开发,依托优质的山水资源,堰头村周边开起了多家农家乐,上海、江苏、杭州等地前来游玩、疗养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去过很多古村,但是这里别具风味,在通济堰真的是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而且面朝瓯江的时候,心情很舒畅,这里值得来。”上海游客赵先生。

古堰画乡一角

      最具代表性非遗项目:双龙庙会

丽水鼓词、处州乱弹、翻龙泉、蔑龙、采茶灯、闹荷船、跑马灯等10余项目文化活动在以“颂先贤、庆丰收”为主题的双龙庙会上轮番上演,这是通济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张伟武是双龙庙会的非遗传承人,每年他都会组织村民开办庙会,庙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春秋二祭及六月初一“翻龙泉”求雨活动。

古堰画乡一角

双龙庙会非遗传承人张伟武说:“每年的二月二举办一次双龙庙会,最主要的就是纪念这栋龙庙里面的一个木龙。1500多年前,大坝底层都是松木,打桩打进去以后,再加石头,形成大坝,‘木龙’就是我们当时建这条大坝的木匠师傅。”通过双龙庙会纪念世界灌溉遗产通济堰的建成,发动群众贯彻堰规、修正堰渠、欢庆丰收。

      浙江省首批文化标识培育项目:通济堰水韵文化

近年来,莲都区提出打造“通济堰水韵文化”,并列入了浙江省首批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其内容包括通济堰流域的农耕文化、水利文化、商贸文化、生产技艺、民俗文化及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目前已成为莲都的文化标识。

古堰画乡一角

莲都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陈婧介绍说,通济堰流域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11项,区级非遗项目30余项。今年,区文化馆将重点对通济堰流域非遗项目进行挖掘、研究、提升,推荐申报了3项省级非遗项目,分别是通济堰双龙庙会、鱼跃酱油酿制技艺、南山中医骨伤疗法。对通济堰流域非遗项目遗存的挖掘、整理、解码和转化利用,将进一步推动古堰画乡景区文旅融合、碧湖千年古镇复兴建设,为打造文旅新城注入文化的新动能。

通济堰水韵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正着力打造浙江丽水文化金名片创造区域发展新价值。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