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选手云端连线齐献科普大餐 2021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州成功举办

2022-09-08 17:03 中国发展网 记者皮泽红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大赛创办8年来,全国各地举办大小规模科普讲解大赛2000多场次,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各级赛事参赛选手累计超过16.3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近1.5亿人次,已发展成社会影响力大、公众参与度高的重大特色科普品牌活动。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9月7日,受疫情影响延期举办的2021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76个代表队232名选手通过网络视频连线的方式,在“云端”跨时空展示比拼,为公众呈现了一场集科学、艺术、技能为一体,展示、交流、创新相融合的“科普盛宴”。

       从“00后”到“60后”,参赛选手各显神通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是全国科技活动周重点示范活动,也是目前全国范围最大、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科普讲解比赛。大赛创办于2014年,至今举办8届,由科技部主办,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科学中心和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承办。

本届大赛主题为“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分半决赛和总决赛两个赛段,首次采取全程线上视频展示结合线下专家评审的形式举行。参赛选手由国家部委、军队、各个地方组织选拔推荐。大赛评委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等22名专家组成,集中通过视频和实时连线的方式,观看选手们限时4分钟的自主命题讲解展示,分别从内容陈述、表达效果和整体形象三方面进行评分,选出大赛各个奖项。

据介绍,本届参赛选手来自社会各领域,既有科普场馆的讲解员、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还有工程师、解放军、消防员、武警官兵、医护人员、高校师生等,年龄跨度从“00后”到“60后”,涵盖多龄段、多层次、多领域。讲解的内容也是上天入地、五花八门,有“天问一号”的秘密、“抗疫神器”的诞生、太空中的卫星互联网、消防员的超级防护服、青海的藏狐、宁夏的草、韶关的稻子、月球的土、肠道里的细菌、皮肤上的黑客……选手们通过一个个有趣的讲解,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

航空母舰电磁弹射到底有多强?量子通信是怎么运作的?隐身飞机如何做到隐身?人脑和电脑如何连接?……要在短短4分钟内,让普通公众也能搞明白这些深奥科学原理,对参赛选手的智慧与口才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把科学讲得生动、有趣和好玩,选手们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实验、表演、动画视频、音乐和PPT等最直观的形式,把最前沿的科技,或是看似寻常却蕴含了重要科学原理的事物条分缕析、讲解透彻,让普通人也能喜欢听、听得懂,充分领略和感受我国科技发展的蓬勃力量。

经过连续线上比拼,最后军队代表队的祝一航、市场监督总局代表队的林月琦、上海代表队的虞挺,广州代表队的李雪等10名选手脱颖而出,赢得大赛一等奖,被授予“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另外20名选手获得二等奖,45名选手获得三等奖。此外,大赛还评出“最具人气奖”“最佳口才奖”“最佳形象奖”共14名,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已成功举办八届,打造“国字号”品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科普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注重提升科普能力,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正是贯彻落实《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培育壮大科普人才队伍,运用通俗易懂的科普讲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广州是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发源地。大赛于2014年创办,在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和广州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推向全国,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对大赛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且指出,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是科学传播方式的有益创新,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普人才,提升了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度,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发展。

苏国辉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科普讲解大赛在广州发起顺理成章,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以及公众对科普的强烈需求,则成为大赛越办越好的重要基础。“好的科普能够帮助公众叩开科学之门,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公众。”

据不完全统计,大赛创办8年来,全国各地举办大小规模科普讲解大赛2000多场次,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各级赛事参赛选手累计超过16.3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近1.5亿人次,已发展成社会影响力大、公众参与度高的重大特色科普品牌活动。

本届大赛总决赛由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全程录制,并通过新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科学网、抖音APP、虎牙直播、触电新闻等10多个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和展示,截至活动当天,全网观看视频直播超过500万人次,抖音APP科普相关话题选手视频观看量超过260万,营造了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