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的“中国答卷”
摘要:能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2021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达到3.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44.5%。
本报记者付朝欢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我们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中国答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在日前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正在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此次发布会,聚焦“中国这十年”经济建设领域发展变化的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欧鸿、杨荫凯一同出席,并回答现场记者的提问。
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赵辰昕进一步介绍,对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主要更加注重五个方面。
在明确调控理念上,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年度计划宏观引导,特别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在创新调控思路上,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更多依靠改革创新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
在把准调控着力点上,准确把握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聚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着力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内外循环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丰富调控工具上,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聚焦结构性矛盾,完善科技、产业、区域、环保等政策。
在增强调控合力上,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注重内外统筹,加强各领域政策的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评估和预研储备。突出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项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等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苏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成就”:
市场主体改革取得新成就。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健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过去10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
市场体系改革取得新成就。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制度,形成了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
宏观经济治理改革取得新成就。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持续创新。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我国的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26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起步。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覆盖全国所有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体现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苏伟介绍说。
价格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杨荫凯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价格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大幅放开政府定价,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截至2021年底,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达97.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价格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不断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价格总水平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综合运用监测预警、储备调节、预期引导、市场监管等方式,有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2012~202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涨幅在2%左右,对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仍然需要政府定价的领域,强化价格成本监管,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政府定价机制。一是定价清单化,把所有政府定价项目均纳入定价目录,向社会公开;二是定价规范化,修订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听证办法、成本监审办法,不断完善政府定价程序;三是监管科学化,出台了输配电、天然气管网等领域价格管理和成本监审办法,建立起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
按照污染者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节约者受益的思路,不断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聚焦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建立了居民阶梯电价水价气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电解铝、水泥、钢铁行业基于能耗的阶梯电价政策。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完善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支持产业跨越式发展。聚焦减少污染物排放,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合理调整收费标准。
杨荫凯特别提到,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攀升,而我国物价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份CPI同比涨幅为2.1%,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价格调控的精准性。“未来一段时间,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但我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
科创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十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现在的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杨荫凯具体介绍,创新和高技术发展领域主要取得四方面巨大成就:
高技术产业体量更大。十年来,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9.95万亿元,增长到19.91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9.4%提高到15.1%,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46万家增长到4.14万家,成长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高技术产品质量更优。十年来,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8%,提升到2.67%,实现了“从低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0.23个百分点,到高出0.23个百分点”的重大转变。平板电视、无人机等产品深受国际市场青睐,中国高铁、第三代核电、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形象发生根本变化。
高技术产业基础更牢。十年来,我国始终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摆在突出位置,布局建设了上海光源等4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
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更强。十年来,随着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我国已成为全球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沃土,日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纪录不断被刷新。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开发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快递外卖、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岗位。
杨荫凯称,下一步,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为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此次发布会上多次被提及。赵辰昕指出,这十年,中国经济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其中,赵辰昕特别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保障能源安全,加快推进能源安全新战略,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源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煤炭方面,煤炭产能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2021年平均煤矿的单井规模比2012年提高1倍以上,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比超80%。电力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达到23.8亿千瓦,比2012年翻了一倍。油气方面,2021年全国原油产量1.99亿吨,十年间连续保持在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021年达到2075.8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近1倍。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浩吉、瓦日等铁路建成运营,煤炭运输能力大幅提高;电力跨省跨区输送通道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21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到84.3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达到49.4亿千伏安,分别是2012年的1.7倍和2.2倍;油气管网布局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末,全国油气管道里程达到18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了1倍。
能源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储煤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日益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明显改善,储能技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油气储备制度,构建起稳定高效的油气储备系统。
能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2021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达到3.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44.5%。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