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成就回眸】协同共进 互补共赢 京津冀协同发展硕果累累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王敏 记者赵凯华报道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天津市统计局组织撰写了《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 天津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眸》系列分析。以统计的视角,用数据全面展示和反映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八年来,三地牢牢树立“一盘棋”思想,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围绕各自功能定位协同发力,聚焦重点领域共同突破,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建设成效明显。
一、协同共进 区域发展整体实力日益增强
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6355.9亿元,是2013年的1.7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为8.4%。其中,天津地区生产总值1569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2014-2021年年均增长5.0%;北京40269.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年均增长6.3%;河北40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均增长6.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6.2:35.7:58.1优化为2021年的4.5:30.6:64.9。服务业支撑作用显著,2021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3%,北京占比为81.7%,河北占比为49.5%,比2013年分别提高7.2个、2.2个和8.5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21年,天津、北京、河北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8.2%、31.0%和4.9%,八年年均分别增长5.7%、7.0%和4.8%。新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天津、北京、河北三地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5%、1.1倍和1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89.2%和12.1%。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天津、北京、河北三地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分别增长4.8%、4.9%和3.0%。天津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8.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7.5%。北京制造业投资在医药、电子行业带动下快速增长,增长68.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9.6%;河北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中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消费总量不断攀升。2021年,京津冀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32147.4亿元,是2013年的1.5倍,占全国的比重为7.3%;其中天津、北京、河北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2%、8.4%和6.3%。限额以上单位商品中,居民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天津、北京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16.9%,京津冀三地的日用品类分别增长19.3%、16.2%和3.0%,金银珠宝类分别增长33.1%、32.8%和42.2%。
对外贸易再创新高。2021年,京津冀地区外贸出口总额合计13023.8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0%,其中天津、北京、河北三地外贸出口总额均创八年来新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良好,天津分别增长16.6%和9.0%,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1.1%和24.5%;北京分别增长20.8%和90.0%,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4.0%和42.6%;河北分别增长23.8%和9.2%,分别占出口总额的35.8%和7.7%。
二、锚定目标 区域功能建设新格局加速形成
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2021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稳居全球十大港口行列,天津港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运输业务超1.1万标准箱。金融创新建设不断深化,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的租赁和处置业务规模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发放保理融资款余额居全国第一。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除特殊事项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获批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等试点经验向京冀地区分享推广。
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进展顺利。全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不断增强,高水平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一批重大国际交流活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成立中关村、怀柔、昌平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增长20%以上,北京成为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河北雄安新区和“三区一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启动区和起步区等重点承接片区加快建设,总长度545公里的“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道路网络全面建成,商务服务中心、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取得突破,石家庄、唐山等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保定、邯郸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改造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信息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唐山获批国家级城市更新试点。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持续发力,优良天数占比达到七成以上。
三、硕果累累 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疏解承接双向发力。北京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基本完成一般制造业企业集中退出、区域性批发市场大规模疏解任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综合功能逐步完善,中心城区迁到副中心的企业数量自2017年起每年保持增长,2021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重比2013年下降9.5个百分点。津冀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积极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天津优化提升承接载体,持续打造“1+16”承接载体平台,2013-2021年,来自北京地区的投资累计11355.89亿元,占天津利用内资的比重为38.3%,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成立5年来,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加快建设;截至2021年末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1万个。
“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提速。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津保铁路、张唐铁路和京哈高铁京承段建成通车,京雄城际、京张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京唐、京滨、津兴高铁加快建设,津静线市域(郊)铁路首段开工,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京津通勤便利化12项措施全面落实,京津城际列车实现“公交化”班次,高铁天津南站至北京南站实现“预约+直刷”乘车模式,京津两市地铁App支付互认,同城化更加明显。
重点领域合作实现新突破。三地投融资协同共享持续推进,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北京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三地科技创新链加快形成,2014年以来,北京输出到津冀两地的技术合同累计超过2.5万项,成交额累计达到1760.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于2021年底完成挂牌。三地专技人员职称资格互认、人力资源服务合作联盟、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天津技能周”等创新组合拳,为各类人才打造了更加便利的交流平台。
四、共建共享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率为69.4%,比2013年提高9.4个百分点。其中,天津城镇化率为84.9%,比2013年提高2.6个百分点;北京、河北分别为87.5%和61.1%,比2013年分别提高1.1个和13.1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1年,天津、北京、河北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449元、75002元和29383元,分别年均增长7.6%、7.9%和8.6%。2018年以来,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1.89:1、2.61:1和2.42:1分别缩小到2021年的1.84:1、2.45:1和2.19:1。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持续深化。2021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三地全年优良天数均超过260天。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2021年,天津、北京、河北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3年分别累计下降40.6%、50.0%和40.0%。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扎实推进。京津冀三地通过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开办分校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区域教育合作,组建16个京津冀高校创新发展联盟,成立14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天津一中雄安校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雄安培训基地加快建设。三地签署《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围绕定点互认、异地就医、医药联合采购和协同监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瓣瓣同心,携手下好“一盘棋”,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拓展。下阶段,三地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抓手,着力推动三地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推进三地协同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