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保护地共享"研讨:自然资源产权与保护地治理

2022-06-02 18:18 中国发展网 白雪
保护地治理 自然资源 国家公园

摘要:“保护地共享“系列研讨会的目标是通过组织由跨学科专家学者、自然保护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人员、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基层人员等多利益相关方一起研讨,针对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同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做法、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形成促进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政策及管理工作的完善与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白雪报道  近日,“保护地共享”系列研讨活动在线上启动,第一期研讨聚焦保护地治理与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研讨活动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委员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主办,中国林学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支持。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理顺自然资源权属关系,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夯实制度基础。自然资源属于谁?由谁来监管?如何根据自然资源不同的属性和特征,统筹推进、分类对待,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如何建立全面有效的规划管理制度?这些问题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大家普遍关注的命题。

“保护地共享“系列研讨会的目标是通过组织由跨学科专家学者、自然保护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人员、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基层人员等多利益相关方一起研讨,针对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同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做法、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形成促进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政策及管理工作的完善与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林学会秘书长陈幸良指出,2019年两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集体林权综合改革、国有林区改革、建立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重大政策的出台,将从根本上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格局。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是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核心和基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自然资源资产实现形式,解决权利交叉重叠、缺位遗漏及权能不完善等问题,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志强表示,北林为我国乡村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了大批专门人才。学校积极主动服务国家生态保护及绿色发展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为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社区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服务。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保护区与社区的协同发展是自然保护地治理的一项重要命题。这个问题在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总体方案》中单独成章得到特殊关注,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委员会秘书长周红斌指出,自然保护地治理中涉及大量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问题,我国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与自然保护地治理中的各项改革密切相关,当前探讨保护地治理与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正逢其时。通过聚焦保护地治理和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改革,一起分享经验、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之道,为保护地治理贡献新的思路和见解。

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对话中,国际社会倡导建立30%的陆地和30%的海洋的保护目标的雄心,这显示出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解决全球环境危机中的重要性。而保护地要实现保护面积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社区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介绍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进程,强调自然保护地的一大问题是交叉重叠破碎化严重。近5000个自然保护地存在区域交叉和空间重叠的情况,约占全国自然保护地总数的一半。在未来的保护地建设工作中重点要进行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保护地立法,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建立全民参与的共享机制,引导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等。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温亚利强调,自然资源兼具有物质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要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实现过程予以通盘考虑,推进形成“资源利用--资源生产加工--资产经营收益--资本经营收益”逐步升级的价值实现模式。鉴于自然资源的权属具有多样性,特别是有为数不少的自然资源为集体所有,在保护地建设过程中,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完善政策与财务制度、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创新,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德辉结合青海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介绍了青海在空间布局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的创新工作,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五部门整合管理,提高保护效力,解决“九龙治水”和执法“碎片化”问题。依托村委会、村党支部实行“村两委+”新模式,提升基层自然教育、宣传、保护和发展工作水平,实现社区参与与惠宜共享。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建,通过政府引导牧民,拆除、改建围栏,以保护当地特有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在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社会资本,补齐保护区技术、能力短板。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院长钟明川介绍,通过保护地面积、人口密度、农村人均收入,以及保护成效的对比研究显示,保护地范围内存在社区的多少与保护管理成效无直接关系,而是与保护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和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在云南省社区与保护地密不可分的现实下,保护地体系建设在优先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按照社区的文化、人口密度、居住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确定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目标,通过自然保护地分类管理,确保保护地有效保护与与社区发展双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自然保护地规划处副处长张天星介绍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从规划到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创新举措。包括在国家公园划定之初就统筹考虑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区域保护管理状况、保护与发展协调,以及与国家、地方空间规划的相互协调。在建设管理中实现了生态搬迁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置换新模式、国家公园执法派驻双重管理体制、范围边界校核、国家公园GEP核算、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以电子围栏为标志的智慧国家公园建设等多项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钧在最后总结中强调了社区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通过治理体系与创新模式的构建,在兼顾社区权益与福祉的同时,让社区成为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利于自然保护地的健康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谢屹表示,自然保护地所在地区的社区面临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能不足等多重条件,加之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使得这些社区产业难发展、生活难富裕,难以共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产生的成效。支持社区发展、让社区居民共享保护成果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才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责任编辑:白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