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志愿者的“抗疫心声”

2022-04-01 15:35 中国发展网 刘勃 张宽 记者 倪文忠

摘要:刘旭东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抗疫一线奋战,2020年,他曾在寒夜中值守在卡点。“感受有点不同,这次任务更重。有一次,当我爬上6楼,敲开了一位92岁老人的家门,他端着一杯水慢慢挪到我面前,说了句‘辛苦了’……这是我工作中最难忘的记忆。”刘旭东说,当时他心里觉得特别暖。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刘勃 张宽 记者  倪文忠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一大批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陆续加入到各地抗疫一线。在社区、在学校、在方舱,在居民中间,维持秩序,登记扫码,搬运物资,日夜忙碌。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自疫情来袭,每天18时,42岁的大货车司机张忠华都会提前来到位于吉林市新发街市场北头的卡点值守。他熟练地穿好防护服,戴好手套和面罩,开始了一晚上的卡点值守工作。

“当疫情发生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该站出来做点什么!”他主动去吉林市通江街道湘潭社区报名,成为了一名抗疫志愿者。维持核酸检测秩序、为上门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当司机、卡点值守。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哪里最危险、最艰苦,我就主动要求去哪里。”张忠华坚定地说。从3月9日张忠华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开始,他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严峻的疫情形势并没有让他有丝毫退缩。在卡点值守,他主动选择最难熬的时间段。社区副书记王晓微对记者说:“卡点条件有限,没电、没取暖,张忠华主动请缨,去卡点值守,我们让他多休息,他总说,我开大车习惯夜班了,让孩子们回家多歇歇。”

在其他人进入梦乡之际,张忠华却在卡点一人值守七八个小时,恪尽职守,并给同伴带去正能量。他对记者说:“当自己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才知道,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干部、志愿者们多么艰辛,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家乡早日恢复生机和活力。”

柔肩扛起千斤重

清晨,一个穿着防护服的瘦小身影穿梭在核酸检测的人群中,扫码测温、核酸检测、排查登记、维持秩序……娴熟的动作让大家看不出来她是一个刚来两天的志愿者。

来自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志愿者袁芳,疫情来袭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她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志愿服务,并下沉到长春市南关区富裕街道南溪社区,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防疫工作。

“请保持间隔距离,提前打开吉祥码。”“大爷,吉事办会不会用?我来教您怎么注册。”社区做核酸筛查,袁芳负责为大家扫码,维持秩序,安抚居民情绪。有的老人不会用吉祥码,情绪还很紧张,袁芳总是耐心地帮他们做好身份证登记、教他们使用吉祥码。连续的核酸检测和社区封闭,使社区居民心理产生不适,她就在远处陪大家唠唠嗑,拉家常,讲美食,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减少焦虑。

“奶奶,知道您行动不便,我们上门做核酸检测。”“大爷,这是您的蔬菜包,给您放门口啦。”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敲门行动”时,她主动请缨给居民分发检测试剂盒、上门检测、入户排查。

柔肩能扛千斤重。在疫情面前,瘦弱的袁芳挺身而出,勇往直前。她说:“我是一名预备党员,越是危难时刻,越要冲在前面,用实际行动践行我的入党誓言。”

姥姥的嘱咐牢记在心

3月9日至15日,长春市国家保密局党员志愿者祖峰下沉到长春市朝阳区湖西街道长久社区,为社区居民登记、引导、宣传,协助社区完成核酸检测任务,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服务居民1万多人次。

3月13日,正在志愿服务岗位工作的祖峰突然接到年迈的姥姥因病去世的消息。他强忍着亲人离世的悲痛,仍坚守在抗疫一线。祖峰说,姥姥在世时常对他说:“你是党的人,就要为党好好做点啥。”他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也践行在行动上。

3月15日,祖峰作为首批赴九台支援抗疫的党员志愿者突击队一员,整装奔赴九台。深夜11点多,他们深入社区开展防控工作,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这些居民中老年人多,很多手机没有吉祥码,我要逐一帮助注册。没有电梯就一栋栋爬楼,一天走下来,腿脚酸痛。”祖峰说,突击队成员散布在很多小区,为避免逐一接送增加属地工作负担,他经常工作一天后步行几公里回到驻地。

忙起来有时饭都顾不上吃,常常工作到凌晨,还要前往下一卡点执行任务,累得狠了就靠在墙上歇一会,继续给试剂管做标识、扫码封箱……但一接到任务,祖峰还是第一个冲上去。作为临时党支部委员,祖峰对战友们说:“咱们苦点、累点没什么,让老百姓放心最重要。”

只要能帮大家,我必义无反顾

“姐姐辛苦啦,今天又来我家做核酸。”3月26日,在东北师大附中家属楼,小朋友在核酸采样结束后对杨琳做了一个比心的动作表示感谢。

身穿厚重防护服,爬了不知多少级楼梯,浑身被汗水湿透,一脸疲惫的杨琳仍笑着对记者说:“采了多少份核酸,就收到了多少份感谢,这份认可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3月10日,“95后”杨琳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负责长春市朝阳区自由大路社区。“我是学医的,经验丰富,只要能帮大家,我必义无反顾!”杨琳斩钉截铁地说。3月11日至今,杨琳亲手采集样本数量13932个,平均每天采集1300个。因其业务娴熟、干脆利落,被社区人员和群众称为“朝阳区小旋风” “核酸小能手”。

杨琳每天凌晨4点起床,6点到达社区,一忙就是一整天。晚上8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住处的杨琳已冻得冰冷,但她心里却格外坚定。“社区现在就我一个医务工作者,我必须克服困难,坚信一定能战胜疫情。”杨琳说。

原来我不需要闹钟

“今天是我第一天在抗疫一线当志愿者,特意定了早上5点的闹钟,结果没用上,原来我不需要闹钟……”这是刘旭东在3月12日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时的日记。

刘旭东是辽源市第14中学一名教师,在抗疫一线众多“大白”中,他身高1.86米,绝对称得上是“大白”。身大力不亏,刘旭东在团队中,自然成了主力。“我们小组平均年龄46岁以上,相比之下我是年轻人,多承担点体力活儿很正常。”刘旭东说。

作为一名志愿者,刘旭东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穿梭于高新区兴阳社区16个工作点位,协助社区开展入户排查、信息登记、统计录入等工作,从早上5点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其实,刘旭东没有那样强壮,倍受滑膜炎的折磨,加之一天要爬无数层楼,每天深夜回家后都要贴膏药缓解伤痛。

刘旭东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抗疫一线奋战,2020年,他曾在寒夜中值守在卡点。“感受有点不同,这次任务更重。有一次,当我爬上6楼,敲开了一位92岁老人的家门,他端着一杯水慢慢挪到我面前,说了句‘辛苦了’……这是我工作中最难忘的记忆。”刘旭东说,当时他心里觉得特别暖。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