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春耕忙 播下田野新希望
摘要: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河南省在春耕春种期间,统一科学部署、科学管理、科技化种田,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力量,也有效保障了今年的夏粮丰收。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明德、记者范纪安报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结构,针对小麦晚播强化夏粮田间管理,保障春耕备耕第一线、盯紧结构优化第一季、打好夏粮生产第一仗。眼下,河南各地正着力稳定粮食面积,加强田间管理。
重粮稳粮 农资有保障
今年2月13日,国务院在山东德州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这是历年来召开时间最早的一次,释放出重粮稳粮的强烈信号。
其实,在春播前有关部门已将经国务院审定的2022年粮食生产目标印发各省份。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增加粮食面积和产量考核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无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农民增产增收,打造好农业“芯片”,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连日来,在焦作市博爱县的博农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的各销售门店里,前来购买农资产品的农户络绎不绝,货架上春耕需要的各类种子等物资一应俱全。“这两天发票使用量不断增加,业务的增长使得公司人手也面临不足,好在电子税务局上就能直接申领发票,不到半天就审核通过了,给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斌说。
为切实解决涉农企业春耕时节业务需求,博爱县税务局组建了“税收助力春耕服务队”,第一时间对重点农业生产资料企业进行集中上门辅导,帮助解决涉税疑难问题。
同样忙碌起来的还有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正奔波于各个蔬菜制种基地,指导农户移栽定植,开展新一年的蔬菜良种繁育。
作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拥有1.5万亩,30余类、600多个品种的蔬菜制种基地,辐射带动济源周边120多个专业制种村、4100余户专业化蔬菜制种户。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春季气温回升之后,小麦开始返青,浇水追肥,促进弱苗长为壮苗是这一时期小麦管理的关键。再加上去年由于特大洪涝灾害导致河南省很多地区小麦晚播,长势偏弱,春季追肥更为重要,对肥料的需求随之增大。为确保夏粮增产增收,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基地正开足马力忙生产、保订单,全力以赴保障春耕肥料市场需求。
农资供应关系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大事。
据了解,为保障春耕生产,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早在年初,就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春耕安全,保障春耕物资供应。
河南各级供销合作社把春耕农资供应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商品春耕供应,确保2022年农资供应服务和价格稳定。
在加大农资商品采购力度,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及早部署,周密安排,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克服资金困难,加强协调,备足数量,保证质量,确保春耕农资供应。同时,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严格遵守市场价格法律法规,主动维护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带头稳定农资价格,严禁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河南各地供销合作社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严格农资质量管理,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流入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农资企业及经营网点,严厉打击虚标含量、偷换养分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用上优质农资。
河南省供销社系统还大力创新经营服务,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传统农资流通企业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技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平台,延伸产业服务链条。同时,供销系统注重发挥电商平台配送优势,积极开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早部署、早安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农技人员保驾护航 种粮人满心希望
河南省邓州市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30亿斤左右,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
据了解,该市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2名,高级农艺师40多名,在全省县级市首屈一指。各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0多人,培育农业技术骨干1000多人,农业示范户2万多户。
农技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进行苗情、虫情、墒情等调查,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护措施。小麦平均亩产900多斤,粮食生产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在65%以上。
同时,邓州市在不同区域建设了14个小麦示范方。每个示范方面积都在1000亩以上。农技人员为种粮大户提供从品种选择、种、管、收等“一条龙”服务。这些农技人员会根据不同情况,或进行现场培训,或进行会议培训。遇到难题时,还可以把专家请到现场,也可以在微信群里进行交流。
农技人员的全程保驾护航,使当地村民对今年粮食丰收充满了希望。
从靠天吃饭 到科学种田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罗楼村,这个地处大别山山区的小村子,近年来不断发展创新科学种田方法,村民们最终从靠天吃饭,转变到了科学种田,不仅解放了劳动生产力,而且还让粮食丰收有了保障。
近日,邢集镇罗楼村信育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里,人头攒动,50多名工人正抢抓春耕好时机,忙着翻土、播种、施肥、覆土、盖膜,种植迷迭香、药栀子和苍术,一派热闹繁忙的春耕图尽收眼底。
农技专家指导生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信育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热火朝天的播种景象是邢集镇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快速展开春耕生产的一个缩影,田间到头到处遍布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让当今的春耕生产呈现出新气象。
当地村民表示“现在耕种越来越便利,越来越智能化,农业农村部门的手机短信会随时提醒天气变化,手机上的专业软件能提供专家问答,还有区农业专家现场指导,随时解决技术问题。”
开春以来,为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坚持早谋划、早准备、早安排,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多措并举,迅速掀起了春耕备耕工作高潮。
据了解当前,该镇春耕春管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计划种植夏粮面积6万余亩。截至目前,邢集镇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种类齐全,供应比较充足,通过与全镇15家农资代销店和20余家种粮大户对接,已累计储备复合肥、稻种、玉米种、农药等各类农用物资2000余吨,可全力保证春耕生产需要。
该镇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严守耕地红线,压实春耕生产包保责任,为夏粮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及早组织各村责任组长、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网格员及志愿者一起深入田间地头,重点了解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春耕备播情况,广泛收集农民需求诉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协调解决群众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确保春耕备播工作有序开展。
同时,由镇农业中心牵头,联合镇自然资源中心、综合执法大队开展联合执法,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行动,严禁基本农田种树,同时坚决制止耕地撂荒现象。并且通过平安大喇叭、电子气象显示屏、微信公众号、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国家惠农政策和春耕生产知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引导广大农民抢抓农时,积极投入春耕备播生产。
由于田间湿度偏大,温度逐步回升,信阳市小麦病虫害发展迅速。截至目前该市发生面积109.9万亩次,比去年同期减少2.2%,主要以纹枯病、病毒病、麦蜘蛛、蚜虫等为主。
为了确保夏粮丰收,控制小麦重大病虫发生危害,信阳市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监测防控工作。信阳市充实测报技术人员,加密田间调查频次,从2021年12月开始,该市植保技术人员就系统开展大规模田间调查。设立病虫监测点53个,专职测报人员88人,出动技术人员2200余人次,发布病虫情报20余期,随时监测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发生发展情况。
今年2月21日,信阳市启动了病虫监测防控信息周报制度和突发重大病虫随时上报制度,市、县两级植保技术人员每周通过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上报病虫发生防控数据,实现病虫监测防控信息网络传递。信阳市植保部门通过印发明白纸、病虫情报和发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尤其对植保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微信指导群,解决他们提出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问题,农业技术人员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指导,提高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普及率。
信阳市按照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的原则,提前谋划,科学防控。通过专业化防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对达标田进行了防治,目前信阳市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19个2.01万亩,出动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100多个,防治面积94.9万亩次,防治效果在80%以上,基本控制了部分发生较重田块病虫为害。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河南省在春耕春种期间,统一科学部署、科学管理、科技化种田,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力量,也有效保障了今年的夏粮丰收。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