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坚守“赈”的初心 兜牢民生底线

2022-02-13 22:3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安宁
以工代赈

摘要:广泛组织动员农村群众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激发其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是以工代赈政策的初心。

 贵州省赤水市市中街道在锦绣社区建立竹编扶贫车间,采取“党建引领+扶贫车间+巧手培训+农户”的模式,定向回收竹编产品,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新华社

贵州省赤水市市中街道在锦绣社区建立竹编扶贫车间,采取“党建引领+扶贫车间+巧手培训+农户”的模式,定向回收竹编产品,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新华社

本报记者 | 安宁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作出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等重要部署。2021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今年1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使部分暂时没能就业的农民工有活干、有收入。

一系列高层会议接连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工作指明方向。2022年,国家层面将如何进一步抓实抓牢以工代赈各项工作,充分带动农村脱贫群众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

本报记者:2021年,以工代赈工作成效如何?

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工代赈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政策全面升级拓展。印发《全国“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全面拓展未来5年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建设领域和赈济模式,明确要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推动以工代赈由专项扶贫政策向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转变,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工代赈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实现平稳转型、提档升级。

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印发《关于进一步坚守“赈”的初心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的意见》,制定以工代赈常态化监管机制、项目实施工作指南和10多个管理规范模板,指导地方同步建立起覆盖项目实施全流程的整套制度规范。同时,进一步规范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的认定程序,明确其劳务报酬发放最低比例等要求。

年度计划项目规范实施。联合财政部共下达2021年以工代赈中央资金70.7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000余个,严格按照不低于中央资金15%的比例发放劳务报酬,广泛带动脱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群在家门口务工就业,目前部分省份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的比例已超过25%。启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范提升行动,打通以工代赈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如何准确把握“赈”的初心,抓好以工代赈项目谋划实施?

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准确认识和把握以工代赈政策“赈”的初心。广泛组织动员农村群众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激发其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是以工代赈政策的初心。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基本内涵,始终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以扶志扶智相结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为主线,始终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拓展赈济模式、激发内生动力作为贯穿以工代赈工作全过程的核心要求。

围绕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一是树牢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导向,对于计划发放劳务报酬比例高、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多、政府组织群众务工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要优先储备、重点支持。二是按照“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开展当地群众务工需求摸底调查,找准适合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乡村,并对以工代赈政策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三是科学谋划以工代赈项目,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吸纳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就业效果的论证,尽最大可能通过项目建设满足当地群众务工需求。四是做好储备项目前期工作审查,重点围绕项目用工需求和劳务报酬测算可行情况、资金投向范围合规情况、项目前期手续完备情况等开展审查,从源头上提高项目储备质量。

聚焦带动群众务工就业增收抓好项目组织实施。进一步聚焦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严格落实项目采购环节相关政策要求,抓实抓牢群众务工组织工作,严格及时发放劳务报酬,特别是要坚决守住守好“五条线”,即深入发动组织群众务工的“基线”、按照不低于国家最低标准发放劳务报酬的“底线”、提升务工群众就业技能的“标线”、确保项目质量过硬的“生命线”和资金安全使用的“高压线”。积极复制推广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拓展多种赈济模式,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开发,探索实施资产折股量化分红。

本报记者: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接连出台多项文件,加大对以工代赈工程的支持力度。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全面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扩大“赈”的规模范围?

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把以工代赈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加强部门协同协作。进一步强化省级层面的部署推动,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部门沟通协调机制作用,及时采取工作会商、实地督导、联合调研、定期调度等方式,以及召开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总结推介地方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

压紧压实市县工作责任。强化对市县的督促检查和考核激励,指导市县加快建立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协调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流程、管理细则和考核办法,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和“赈”的作用发挥情况,推动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

推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落地见效。持续做好地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储备库管理,推动储备项目尽快实施,项目实施后充分带动当地农村群众就业增收,严格落实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以工代赈政策要求,实现从“清单储备”到“落地见效”的全链条管理。

责任编辑:蔡若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