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深港“强强联合”,六大合作领域发展机遇“优先”
摘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系列特别篇——深港融合,共促两地发展》显示,以生物科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科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六个优先发展的合作领域将是未来深港两地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投资机遇。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崔立勇报道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1月28日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系列特别篇——深港融合,共促两地发展》显示,在考虑香港和深圳各自的显著优势和发展互补的潜力后,普华永道提出以生物科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科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作为六个优先发展的合作领域,这些领域将是未来深港两地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投资机遇。
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表示:“普华永道长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深港融合进程。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服务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领先的行业优势,深港双城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这样的 ‘强强联合’ 作用,积极推动两地在人才、技术、资本等层面的双向流动,在重要的科技产业领域携手合作、优势互补,这样的融合发展必将为大湾区带来核心增长动力。”
深圳和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其发展已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层次。“十四五”规划强调深圳及香港两地应携手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域,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要求“完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深圳与香港需要协同效应,带动深港两地未来五年的产业发展,并为商界带来更大投资机遇。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夯实的发展基础和卓越的发展前景,通过前瞻性的驱动政策和创新性的合作模式,在一些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深度融合与合作,有助于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
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表示:“深圳和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中两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充分、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责无旁贷。深港融合发展有利于开拓新的双城发展模式和在重要前沿行业领域加深合作。此次普华永道发布报告也是希望在两地具有领先优势的六个科技领域提供一些发展建议,不仅可以为深港两地政府制订发展策略时提供参考,也有助企业和投资者把握产业的发展机遇。”
基于上述提出的六个优先发展的合作领域、香港的北部都会区及深圳的口岸经济发展需要,为进一步促进深圳与香港紧密合作,普华永道提出以下七大重点建议。
第一,深圳和香港未来应该在“产学研”层面进行多方面合作,借助两地政府共同构建的跨境合作平台,推动国有及民营机构的跨机构和跨学科合作。
第二,两地政府应研究深港口岸接壤土地的空间规划策略,特别是深港口岸经济带现时边境的七个陆路口岸和连接两地的交通基建,使香港北部都会区各个重点发展区能与对岸深圳发展互相配合,于经济、基建、民生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营造共同目标,汇集资源并推动融合发展。
第三,香港北部都会区应成为香港发展科创和深港融合的核心区域,其应以这六个优先发展的合作领域为主轴,并配合邻近前海及福田的流浮山、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及新田科技城为首先发展地区以推动港深合作发展。
第四,香港流浮山、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对接深圳前海应先行成为北部都会区核心商业区,深港双方更可研究拓展新跨境铁路连接深圳前海及香港流浮山、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并进一步打通连接位于香港明日大屿交椅洲人工岛的第三个核心商业区。
第五,香港新田科技城应作为深港科创发展的经济和人才中心,将联动深圳科创园区发展吸引国际及内地的人才,并且优化两地产业结构并且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加快深圳的科创发展和推动香港实现经济转型。
第六,政府应考虑与企业进行公私营合作有助分担发展资金需求,提高总体发展的负担能力,并且加快重点基建和设施的发展进度。
第七,智慧边境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若能采用合适的智慧边境技术,将能大幅缩短人流往来的时间,并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为吸引海内外人才到大湾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普华永道中国思略特合伙人金军表示:“推动香港和深圳的科创合作,善用两地优势,实现两强联手,对两地和区域的长期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可以产生 ‘一加一大于二’ 的协同效应,从而推动整个大湾区的发展,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应。普华永道希望未来为深港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专业智慧,助力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据悉,自2014年起,普华永道中国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开启了观察中国城市发展的《机遇之城》系列研究,立足全球视角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发展和各城市的特色,对中国城市进行多角度、宽视野的观察。《机遇之城》系列特别篇主要针对深港城市群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进行研究,而本篇《深港融合,共促两地发展》是本系列特别篇的第一份报告。
责任编辑: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