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二十载,以苦为乐兴蜀川 ——记四川省以工代赈办二级调研员马蓉同志
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一条条山峦上蜿蜒的公路,在蓝天、白云、彩虹、光影的映射下,显得格外美丽。这些好似出自摄影大师的照片,其实是四川省以工代赈办二级调研员马蓉随手所拍。“这是我们以工代赈的示范路,是致富路。”马蓉自豪地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
在“云中漫步”的以工代赈致富路。
自1984年国家实施以工代赈计划以来,以工代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这条战线上有着一大批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同志,马蓉就是其中一员。她在以工代赈岗位20余年,是全国以工代赈系统工作时间最长的同志之一。
她以爱岗执着的“老黄牛”精神,把对党的忠诚、工作的执着和群众的热爱贯穿工作始终,深受大家的尊敬和认可,是四川以工代赈系统的“工作先进”“学习模范”,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公务员”,并荣立公务员三等功。
20多年来,她时刻牢记以工代赈是体现党对贫困群众关心关怀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始终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磨刀石,持之以恒、须臾不忘。从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以工代赈项目重建到甘孜州雅砻江流域以工代赈“百桥工程”,从阿坝州大骨节病区易地搬迁到凉山州“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从以工代赈示范村、示范片、示范工程建设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试点,她都主动思考、积极谋划,全程参与规划编制、计划分解、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经手文稿材料达千余份,从一目十行的犀利到戴上“老花镜”的沉稳,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多处有精品。尤其是在实地督导民族地区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中,身材娇小的她却和男同志一样,不怕危险,乘坐运沙石的溜索吊篮横渡湍急的金沙江。
马蓉(右一)到阿坝州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回忆20年来的工作经历,也有几次让她“后怕”和难过的场景。在奋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和以工代赈扶贫工作中,经历过与大型货车只差几十厘米距离碰撞的惊险,也遭遇过在高原藏区调研途中突遇泥石流危急时刻,被基层干部果断扛在肩上趟过河流,一路翻山穿越羊肠小道到达目的地的困境。在四川省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石渠县调研,感受过强烈的高原反应导致彻夜无眠的折磨。而让她感觉最难的,是在攻坚最关键时刻,在迎检和督导途中接到年近九旬的母亲突发重病住院的电话又无法抽身赶回去时,真正体会到了“忠孝两难全”的滋味。
在同事和基层干部看来,她和蔼友善,热情洋溢,像家人般温暖。在四川以工代赈系统中,不分年龄大小,都亲切称呼她“马姐姐”。“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先后借调30多名年轻基层干部帮助工作,初到省办工作的他们,对业务不熟悉,工作上感到吃力,她总是热情帮助,耐心指导。“你们和我儿子差不多大,关心你们是应该的”“从事以工代赈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慢慢来,很快就熟悉了”。这些云淡风轻的话语,温暖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干部。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管理,政策性强、要求严、涉及面广,她是政策解读“权威”,耐心地给基层同志讲政策教方法。
在以工代赈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她深深体会到国家以工代赈政策的变化。首先,资金量发生了变化,国家加大了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力度,原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其次,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占比由中央投资的10%提高到15%,增加了务工群众的收入,更好发挥了赈济作用。另外,资金投向从传统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路、水、土)向产业结合、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新模式转变。
马蓉勇于探索、主动作为,快速适应这种变化,指导广元、巴中、泸州相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工代赈资产变股权,贫困户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和以工代赈衔接乡村振兴试点,四川的工作经验和成效,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充分肯定。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头号工程”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四川要搬迁136.05万贫困群众,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这是脱贫攻坚的一场大战,也是对四川省以工代赈办的一场大考。作为省以工代赈办的“老兵”,马蓉始终坚持冲在前,奋战在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线。
5年来,她与同事们一道深入高山峡谷、跋涉急流险滩,踏遍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走遍了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县,到最远的点、啃最硬的骨头。2017年,为筹备好全国现场会,她昼夜兼程踏勘现场选点,深入谋划工作细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要求,组织制作了《四川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分布地图》,建立了达州、巴中、广元参观点全景影像,高质量展示了四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的成效,现场会取得圆满成功,极大提升了四川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影响力。她负责制作的泸州市叙永县江门古寨安置点沙盘,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唯一沙盘模型,在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展出,中央领导同志、党的十九大代表、社会各界参观沙盘模型,以点及面,对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极高评价,展现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显著成效。2020年,负责制作凉山州“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沙盘模型,为找到设计灵感,真实还原“悬崖村”搬迁前后的巨变,她忍着腰痛、冒着严寒攀爬悬崖上的钢梯收集影像资料,为赶沙盘制作工期,与制作公司设计施工人员一起在车间连续加班一周多时间,一碗面条加上一个通宵的加班度过了本应与家人团聚的元宵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指导下,沙盘模型在“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专题展览上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2020年6月,随着凉山州最后一个安置区——布拖县城集中安置区建成分房,宣告四川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圆满完成,四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4次荣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是全国获此殊荣最多省份。马蓉与全省从事易地扶贫搬迁的同志们一道,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圆满答卷。
新时代赋予了以工代赈新的使命和任务。马蓉正在积极思考着以工代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更大的命题——以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领域,以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易返贫监测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为赈济对象,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设置公益性岗位、资产收益分红为主要赈济模式,全面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实施范围、建设领域、受益对象、赈济模式,充分吸纳农村群众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如今的她,仍继续在以工代赈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程晖